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许群兄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时能写诗作词,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方圆一带赞为“神童”。他撰写的《乾元殿颂》词美义壮,让唐高宗都为之拍案称奇。之后,王勃文名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合称“初唐四杰”,并被推为首位。然而,这样一个闻名遐迩的“天才”却最终因为自己的“作”而命丧九泉,成为千古遗憾。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公元666年,王勃科试及第,被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经主考官的引荐,到沛王府担任修撰,深得沛王李贤的赏识。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平时好玩,尤其爱斗鸡。一次,弟兄两个又在王府的院子里斗鸡,在一旁看得入神的王勃于是想,何不以此写篇文章?一来,可以为沛王助助兴?二来,也可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经过一番思虑后,《檄英王鸡文》被呈到了沛王面前。

檄文的问世,给沛王挣足了面子,一时间,在朝臣之间广为传阅。然而,没想到的是,檄文竟也被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唐高宗读后,龙颜大怒:“两个王子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但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声讨对方。这分明就是有意挑拨离间,致两王子不和。”随后,唐高宗钦命将王勃逐出长安。如此,王勃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被自己的一篇文章毁于一旦。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公元673年,王勃利用家族和朋友的关系在虢州做了一名参军。虽说官职不大,却也算是又一次走上了仕途。怎奈王勃恃才傲物,总是看不起参军任上的其他同僚,认为他们无才无德,致使相互之间关系异常僵硬。

当时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王勃因其曾是故人相托之人,于是不顾其死罪的身份,将其私自藏到了府内。后来,因为追捕风声越来越紧,王勃害怕此事泄露出去会连累全家,于是私下把曹达给杀了。

然而,一向心高气傲的王勃很快被同僚们发现了异常之处。东窗事发之后,王勃被捕入狱被叛为死刑。后来虽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却因此事而牵连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其被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被贬为交趾令,被远谪到南荒之外。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本来仕途的挫折,已让王勃心灰意冷。而父亲的贬谪,更是让他内疚不已。曾经渴望功名,希望济世的雄心壮志被埋汰得看不见一点痕迹。

出狱后,万念俱灰的王勃独自在家生活了一年接近隐居的生活,随后出发交趾去探望父亲。

经过长达半年的跋涉,王勃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没想到一向康健的父亲却在短短两年之内变得体弱多病,且最终要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身为孝子的王勃陷入了深深的羞愧和自责当中。

和父亲相处几日后,王勃踏上了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心情极度郁闷的王勃坐在船头感叹命运的多桀,不幸溺水而亡,当时仅27岁。

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天才”就这样被隐没于海浪之中。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可以说,王勃的人生悲剧,并不纯粹是时代的悲剧,更多的他个人的悲剧。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他不是急功好利,就不会写下《檄英王鸡文》,就不会惹得唐高宗龙颜大怒而被逐出王府;如果他不是自以为是,就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私藏私杀犯了死罪的官奴;如果他不是恃才傲物,就不会被同僚所嫉,从而引火上身……

“作”死的人生着实可悲,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