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大学生街访调查:烟台城镇居民半数以上不讲方言

水母网8月22日讯(YMG记者刘军通讯员赵慧任萍)前一阵,烟台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有趣的调查。调查的主题是“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传承”。在实际调查中,方向逐渐有所转变,主题基本上围绕“方言存在现状和对待方言的态度”展开的。调查以街访的方式,在城区、城郊和农村三地,随机采访了700人,其中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结论令人深思。

乡音难觅:社交基本“普通话”

“在校园里,只有听到同学给家里人打电话,才能知道TA是哪里人。”参与此次调查的赵慧说,在校园里大家基本都用普通话交流,偶尔有同学遇到老乡,才会改用方言交流一会儿。“只要一扭头,立即口音就变了”。校园内如此,校外情况什么样?带着这股子想法,他们开始了调查。据悉,本次方言调查历时1个月,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份问卷,面向各个年龄段,其中90后大学生占比比较大。校外调查确立了三个点,分别是城区、城郊的莱山镇、农村的解甲庄。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在烟居住时长、对烟台方言文化的了解及态度。结果是,校内81.79%的大学生知道自己家乡所属方言区,88.88%的人认为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载体,有必要留存下去。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意识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期待能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他们认为,普通话是社会主流的声音,在与他人交往中,以普通话交流为主。

乡音难改:农村九成讲方言

校外调查,是记者最感兴趣的部分。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对方言和普通话的推广影响较大。调查的第一站是胶东文化广场,500份问卷回收后发现,64.52%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只有6.35%的人不会说普通话。在城郊的莱山镇,数据又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居民讲普通话和方言的比例基本持平,58.33%的人会说普通话。而在农村,讲方言的比例大增,解甲庄居民九成讲方言,另有38.37%的人认为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多一点。调查组成员任萍分析认为,讲方言或讲普通话与区域人口流动量成正比,“新来的人要融入当地,必讲大家都听得懂的普通话,当地人与外地人交流也势必要讲普通话。从调查来看,外地人来烟台,语言习惯被当地同化的现象并不罕见”。

保护乡音:方言是各地文化载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这种附注在每个人身上的、唯一通过声音传递标志,既是同乡情情感的纽带,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本次调查活动的指导老师亓文香操着一口带有鲁西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方言传递的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应该传承。”对于方言是否应传承,调查给出的答案也十分明显,88.88%的调查对象认为,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载体,有必要留存下去。在调查中,有个老人令烟大学生陈攀印象深刻。“我曾是一名教师,会说普通话,但我一直没忘我们的东北方言。对儿女教育也是,他们说普通话,也教他们说东北方言,那是家乡的文化呀。”陈攀说,尤其老人那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最令其印象深刻。“调查中,也有一成受访者认为‘普通话应该取代方言’。”指导老师亓文香认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她建议,应该增强方言的保护意识,适当开播关于本土方言的媒体节目等。校园里也可创办方言社团,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使用乃至演绎自己喜欢的方言的平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