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明朝的公务员一哥如何上位

明朝的公务员一哥如何上位

1明朝有个王守仁

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但是,这个奇葩的时代,横空出世了一位牛人,他就是千古一圣——王守仁,别号阳明,他“知行合一”的杀伤力延续至今。

“五四”时的陈独秀、胡适之从王守仁心学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无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梁启超称赞他“在近代学术界极其伟大,在政治和军事上亦有很大勋业”。孙中山更是赞叹道:“心之为用大矣哉!”而蒋介石对王守仁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日本,政治家、企业家更是对他奉若神明。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久坂玄瑞、前原一诚,维新功臣伊藤博文、高杉晋作,日俄战争总指挥山县有朋尽出王门。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实业巨擘涩泽荣一,早稻田大学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都是王守仁的追随者。

确实,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政治上,王守仁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军事上,王守仁不费朝廷一兵一饷,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高层的掣肘下,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叛军。思想上,王守仁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及走卒,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在明代无人能匹,纵观古今中外亦不多见。

赫赫业绩表明,王守仁就是一个人生赢家,威名远扬的政治界一哥。正所谓,每一位神人,都有一段牛×的过往。王守仁的人生简历更是让人惊叹。

2童年很华丽

王圣人从出生到5岁,就没开口说过一句话!不爱说话的小孩并不少见,如果不是智障或者天生聋哑,那就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儿童,这些人外表看起来呆若木鸡,其实大脑正一刻不停地高速运转,根本没工夫理你,懒得开口。

然而在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他妈郑氏坐在床上做针线活,父亲王华全神贯注地复习准备公务员考试,爷爷王天叙则展开宣纸,笔走游龙,尽情挥毫,物我两忘。一切井然有序,波澜不惊。王守仁看看这个瞧瞧那个,觉得自己成了空气,顿时索然无味。他找了个地方坐下,发了会呆,忽然张嘴大声朗诵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开口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把四书五经里的名句都背了出来。三个大人全给雷到了。他爷爷王天叙跑出来抱起兀自喋喋不休的王守仁,问:“你从哪儿学来的?”小守仁眨了眨那双大眼睛,道:“父亲念书时听见了,便记在心里。”众人惊愕不已。

后来,王守仁父亲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举家迁居到北京。为了使王守仁接受更好的教育,王状元花了大笔择校费把他送到了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念书。王守仁同学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师们十分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据同学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愿意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经常讨论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一日正当王守仁玩得手舞足蹈时,一张阴沉的脸出现在他背后,其他小朋友顿时都僵在了原地。王守仁却还忘乎所以,但也慢慢觉察到气氛不对,他缓缓转身,看见了此刻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父亲王华。

王华强压着自己想捶人的冲动,怒道:“我们家世代以读书为乐,你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堂想干什么?!”

王守仁不服气,道:“读书有何用处?”

王华现身说法,语重心长道:“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父亲我一样,中了状元。这些都是读书的功劳。”

王守仁摇了摇头,道:“父亲中了状元,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众人集体被震住了。

王守仁仰头看着父亲,等待答案。

而此刻,王华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10岁的小孩就有如此见识,还扬言要当‘通儒’。这真的是我的儿子吗?”

同时,他又回想起一件往事。当年上京途中,借宿金山寺。夜晚,父亲王天叙和同住于此的游客们觥筹交错,饮酒乐甚。一时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当空,风景如画。于是乎,众人决定来个赋诗比赛,各倾陆海云尔。平心而论,这些人的水平确实不咋样。王天叙耐着性子等他们一个个把那些酸诗念完之后,一边用筷子敲碗,一边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准备来个击碗而歌。

可天有不测风云,大儒王天叙由于喝得有点高,思绪混乱,摇了半天脑袋,也没摇出一个字来。王华看着父亲额头上涔出汗来,也只有干着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守仁站了出来:“爷爷早已有诗,嘱我席间道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确属上品,众人一时自愧不如。而王天叙和王华明白,这是王守仁为了解围而临时做的应景之作。

3科举考试很重要

弘治三年(1490年),王守仁爷爷王天叙去世,父亲王华回老家守丧,顺便给家族里的子孙们讲经解义,应对科举。王守仁白天随大家正常上课,背诵教材,晚上则旁搜经史子集秉烛夜读。王家子弟时常切磋交流,众人见王守仁文字功底一日千里,大惊道:“彼已游心于举业之外,吾辈不及也!”

其实,王守仁对应试教育既不排斥也不沉溺,别人死记硬背,冲刺高考,他就探究理学的内在机理;别人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哲教材,他就读原版的《资本论》。王守仁笃志要当圣人,便不能囫囵吞枣。

他邀请一位姓钱的朋友和他一起去格自家后院的竹子。爷爷当年种的这片竹子,就这样青史留名了。王守仁和小钱俩人对着竹子,神色凝重地坐了下来,从早到晚,四目圆睁,望穿秋水,尽心竭力地去格其中之理。到了第三天,小钱用脑过度,筋疲力尽,摆摆手准备放弃,王守仁很不厚道地笑他不中用。可到了第七天,原本自鸣得意的王圣人也因耗尽心力病倒了。这下该小钱得意了,提了两袋水果来看他。王守仁自知理亏,也确实一无所获,只好找了个“圣贤有分”的借口。

格竹的失败将王守仁逼到了人生的丁字路口。多年来,他“遍求朱熹遗书读之”,可以说除了科举考试的准备外,全部精力都用在钻研理学上了。没承想格来格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成圣的信心动摇了。这次挫折对王守仁的心灵打击是巨大的,以致多年后回首这段往事时,仍感慨道:彼时终于发现圣贤不是那么好做的,也没有精力再去格物了!

于是,闷闷不乐的王守仁不得不掉转头来研究自己曾经看不上眼的“辞章之学”,准备科考。然而,事实证明天不是随随便便就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博学多才的王守仁在弘治六年(1493年)的会试中落榜了。

此时王守仁面对落第的现实,家学渊源、远大理想,各种因素纠结到一起,完全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

然而,对于王守仁,考进士做大官只是世俗要求下的职业,尽人事,听天命,就行了。探索成圣的道路,参悟人世的哲理,才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因此,当周围落第的同学哭天抢地、寻死觅活时,不为外物所屈的王守仁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父亲的同僚早就听说王守仁小朋友的各种逸事,见他落榜,都来鼓励他。内阁首辅李东阳开玩笑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李东阳这么说不过是想帮受挫的小守仁找回信心,众人也没当真。谁知王守仁提笔就写,文思泉涌、倚马可待,众人惊愕之余拿来一看,但见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纷纷叹服,连呼“天才”。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古人教导我们,刚出道的时候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王守仁一时兴起,忘记了“七字真言”,再加上李东阳一鼓动,登时志得意满,悬笔立就。而众人也都清楚,状元出身的王华肯定前途无量,借着夸王守仁在王华心目中留个好印象何乐不为?结果小守仁愣是让那些“比肩李杜,力抗苏辛”的阿谀之词给捧杀了。

下来就有人不服气,暗地里嚼舌头:“此子如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果然,来科会试,王守仁又落榜了。

同时落榜的还有一个牛人——唐伯虎。这就是弘治年间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会试泄题案”。唐伯虎被富二代徐经给坑了,而王守仁运气不好跟唐伯虎同科应考,被他连累,成绩作废。虽说是不可抗力,但落榜就是落榜,说什么也没用,心情沮丧的王守仁回到老家组织了一个龙泉山诗社。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28岁,终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名。

这次亦有一件奇事发生。考试时,狂风突起,将王守仁的试卷吹到天上去了,王同学顿时欲哭无泪。还好考官又给了他一张卷子,让他答完交了。后来朝鲜国使节来京进贡,竟然带来了王同学的那张卷子,说是朝鲜国王一天视朝的时候,一物从天而降,定睛一看,却是天朝学生的试卷,不敢怠慢,便叫使者将之带回北京。一张卷子跋山涉水从北京飘到朝鲜真是神了。

自王阳明考中进士进入朝堂后,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后来成了响当当的政治一哥。所以各位考公务员的同学要有信心、多多尝试,当然,也祈求多一点点的神运吧。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