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探寻自然传奇,揭秘天津历史之谜

有时,我爱乱翻书,也没个章法,遇见好玩的书,总不忍去读一读。就这样读到了侯福志的《大地史书:地质史上的天津》,从地质的角度来看一个地方风物、历史的变化。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书,还是不多的。地质就像树木的年轮,早已记录下历史的种种,且常常是铁证如山,由此可看出一个地方历史的演变,也是有趣的事。

探寻自然传奇,揭秘天津历史之谜日本人在天津从事非法开采

《大地史书:地质史上的天津》共分为地质史话、地质资源、地质风物和地质人文四部分。其中记录了日本人在天津考察地质的事:

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法、德、日等一些外国的官方组织、传教士、地质人员,相继在天津组织或实施了找矿活动,并从事非法开采,其中尤以日本人为烈。早在19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矿藏就觊觎日久。我国的第一张矿产全图,就是由日本人于19世纪末绘制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笔者在北京、天津两地查阅档案积累的资料,日本人在津比较系统的找矿活动共有两次,分别为锰矿和钨矿的资源调查。第一次是1942年3月左右,由日本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日本采矿部矿务课、日本矿产资源调查所组织的。集中于蓟县马伸桥一带,以锰矿调查为主。共分四个调查组,分别由清原清人、池上茂雄、金田政一、林冈诚等人负责,并配有测量人员、助手和翻译等。提交了《河北省蓟县马伸桥下营间(天台岭以西)满俺矿床(锰)概查报告》《河北省蓟县马伸桥满俺(锰)矿调查报告》《河北省蓟县马伸桥附近锰矿调查报告书》《河北省蓟县马伸桥锰矿调查报告》4份报告书。报告均为日文,16开本竖向排列,从8页到12页不等,其中3份为手写稿,1份为打印稿。报告包括绪言和正文、附录3个部分。绪言介绍调查目的、工作组织、时间安排、考察内容等。正文则重点描述工作区的地理位置、交通、地形、地质、矿石品位及矿石量等情况,并对采掘方法、运输方式等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正文之后,另附有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等。

另一次调查活动是在1945年3月前后。由日本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组织。调查人员包括立川礼二、末松房雄等地质和测量人员。地点是位于蓟县的黄花山、大蝎山及凤凰山等地,调查矿种为重石(钨)矿。提交了《河北省蓟县黄花山大蝎山及凤凰山一带重石矿体调查报告》一份,另附地质图和矿洞示意图。报告对矿床分布进行了分析,对矿石品位和矿石量进行了计算。

日本人在获得资料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在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人先后开采的矿产就有黄金、锰、钨和建筑石料等多种,至今,仍留有日本人采矿留下的空洞。据资料记载,仅日本人开采的锰矿就有20多万吨,大部分被运往辽宁的鞍山,供冶炼钢铁之用(生产军备)。令人气愤的是,日本人利用中国的资源制造武器,回过头来又用这些武器对付无辜的中国人民,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由此可见一斑。

探寻自然传奇,揭秘天津历史之谜

(图: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那些大师也关注天津地质

相对于专业的考证,风物、人文更为让人喜欢,毕竟这也是可以成为装腔指南的一部分嘛。

且看地质人文,其中有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鲁迅等人。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津成片分布的地温异常引起了李四光的关注。1970年10月,年过80岁的李四光在参观了红旗鸭厂和河北宾馆后,听取了这些单位和地质工作者的有关地热调查和应用的工作汇报,就提出里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李四光去世以后,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些小纸条,记录下一些待办的事,其中记录的就有对天津地热的设想。现在,天津探明保有地热储量36亿立方米,打出了230眼25℃以上的地热井,年开采量超过2500万立方米。

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早在江南陆师学堂所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时,鲁迅对地质学、矿物学这些功课和书籍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勤奋、认真。最后他是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可见他在地质学方面的用工。1903年下半年,鲁迅的地质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发表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的第八期上。随后,他又同地质学的相关人员,查找古籍、史志里的矿产资料,编写了一部《中国矿物志》,此书于1906年7月在东京由普及书店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关门的矿产志书。

此外,王宠佑、潘钟祥、张相文、高振西等地质学家在天津的生活轨迹等珍贵资料,是由侯福志先生独自发现并首次在报刊媒体上披露出来,这对于有关的专业领域也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性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