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中日韩专家提议联合为筷子申遗?走出天竺路 筷意何处寻

中日韩专家提议联合为筷子申遗?走出天竺路 筷意何处寻

最近,中日韩三国代表在韩国青州举办“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希望共同为筷子申遗,还提议将11月11日设为筷子节。

身为杭州人的你,还记得那对每天伴着妈妈做的小菜的天竺筷吗?身披竹皮,头顶铝帽,烙着的花纹有云头佛像,有西湖十景。

它从天竺路上来,横渡你的童年,如今出没在哪里?

门前青青竹

出灵隐寺,过上天竺,见天竺山,漫山皆竹。

这种小苦竹,竹竿细过小指,竹节却不短,一截就是双好筷子。据说,早在春秋时,天竺农人就以竹为筷;到清代,天竺香客络绎不绝,吃斋得有筷子,天竺筷销路大开。

战争年代,百业凋零。但据《杭州市工业志》记载,三十年代,天竺筷在大井巷重兴。短短几百米巷子,挤进二十多家作坊;五十年代,牛羊司巷建成杭州天竺筷厂,筷子远销西藏。可到了90年代,五花八门的机械制筷涌入市场,朴素又费工的天竺筷迅速被湮没。

无论命运如何起伏,天竺筷的来处仍是那条窄窄的天竺路……

寻隐者不遇

来天竺路前,一位离杭多年的老人告知,“陈三房”曾是这一带最有名的素斋馆,许多人还在这里买过天竺筷。

可这间摆满香烛,卖着纪念品的店铺,实在看不出百年老字号的样子。“陈家人?早搬走了,店面给人了。”老板不在,邻居代为回答了。

还有一位仰永生师傅,老人也指引可去探问。“在他那里买过天竺豆腐干,但他年轻时做过筷子。”算起来,仰师傅应当84岁了。

“天竺路301号”,认准门牌,也已是一家和今日“陈三房”并无两样的小店。

“找我爸爸?他三年前过世了。”看店的仰大姐愕然。

仰大姐说,听爸爸谈起,当年做天竺筷,刮皮1000双才几分钱,烙花被烟呛得整天咳。苦啊,家里逼着改了行。

前些年还有人找仰师傅合作办厂。但他年事已高,儿女也不愿他辛苦,终于不了了之。“但他喜欢。还让我哥到上山砍竹子,他好做筷子。”

天竺筷这门手艺,仰家兄妹都没继承。谈到“秘诀”,仰大姐想了想:“就记得小苦竹一定要煮过晒过。以后不发霉,还好洗。”

筷意在心中

天竺路走三遍,小店、茶馆、服装店,老住户都不见。如今的天竺筷,去了哪边?

“走进奎元馆,筷笼里插着的是从小用到大的天竺筷。”

“小时候一直用,外婆说沾着佛气,能‘增口福’。这次特地带几双回北京。”

“老妈说现在筷子不好,让我帮她找天竺筷,无漆无蜡的。还真找到了!”

偶然路过庆春路一家店面,柜台上不是天竺筷又是什么?还是带着青皮,但会褪色的铝头换成铜镀,又配上竹编礼盒。还是一盒8双,正适合八仙桌,团团坐。

天竺筷重现江湖?其实它从未走出人心,走出我们的记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