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陈代松:一生与新闻结下不解缘

陈代松:一生与新闻结下不解缘

记者 谢承威陈代松:一生与新闻结下不解缘 图为陈代松阅读《潜江日报》。

22日下午,潜江市园林城区马家台村一组,69岁的陈代松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半月选读》杂志。一旁的座椅上,放着已看过的《潜江日报》和《楚天都市报》。

眼前的这位农民“土记者”,从1970年代末开始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潜江人民广播电台、《荆州报》、《湖北日报》、《农民之友》、《潜江日报》等投寄通讯报道至今,现在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每天仍坚持阅读报刊和文学杂志。

得知记者的来意,陈代松激动地拿出两张发黄的通讯员证,一张是1988年9月潜江人民广播电台发的特约通讯员证,一张是1993年6月潜江日报社发的通讯员证。

陈代松说,他出身农民家庭,初中毕业,1967年到原来的红星大队当干部,那时村组有大喇叭每天广播新闻。白天他在村里忙于生产劳作,只有在傍晚闲暇时收听广播了解湖北各地的新闻。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经常接触到身边的一些“新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荆州报》上刊登一条通讯报道,那比登天还要难。该村八组左清亮的女婿喜欢打牌赌博,左清亮是个哑巴,他写了“不成器”三个大字贴在墙上,没想到女婿从此戒赌了。1988年2月9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刊发了陈代松的这篇报道《左清亮:无声胜有声》,同时还被评为“刹三股歪风,促文明建设”优秀征文。

该村十组有两弟兄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反映到了村委会,副书记李家齐和乡贤涂吉安通过民间的情理法调解了家庭纠纷案。陈代松写的《土律师巧断纠纷案》又在当年3月12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上播出。1988年年底,陈代松到潜江棉花公司北门棉花采购站买棉油,几次都吃了闭门羹,他写的《棉农买油难》发到《湖北日报》,一个月后,该公司领导主动到陈代松家中道歉和解释原因,并在《湖北日报》上作了回应报道。

慢慢地,陈代松从门外汉成为了省里有名的通讯员,还作为地方代表参加过省台的通讯员座谈会。陈代松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用新闻传递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反映三农信息和群众呼声,有时还上门采访农民专业户。10余年来,他在笔记本上记载了每年发稿的明细、剪辑粘贴的稿件和收获的稿费、明信片等纪念物品。

陈代松当过几年村小民办老师。1997年,陈代松从马家台村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退下来后,陈代松和老伴以种菜和卖菜为生,生活并不宽裕,仍坚持自费订阅《潜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赠送)、《半月选读》、《民间对联故事》,每年的订阅费达700多元。

白天劳作之余,他一有空就看党报杂志,学习政策精神,提高文学修养,用笔讴歌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基层干部、教师,描绘地方新气象、新变化。近年来,《好村官带出新面貌》、《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温暖之手 救救八龄肿瘤儿邱振然》、《有感于村官不忘老年节》等报道,相继在《潜江日报》上刊发。

“现在年纪大了,加之上网也少,我就从《潜江日报》、《楚天都市报》上了解地方发生的大事、国家政策法规,投稿也基本集中到《潜江日报》了。”陈代松说,他打算明年再订阅《环球军事》、《民间故事》,每天还要看报,继续发挥余热。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