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锌皮娃娃兵》:“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之夜注定让整个世界都难以释怀:史无前例的暴力袭击,数百人的伤亡,IS组织的恐怖宣言,嫌犯仍然在逃,欧洲各国戒严……之后包括《巴黎人报》在内的法国媒体纷纷宣称“战争开始了”,其实早在巴黎暴恐案之前,这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在新闻报道分析暴恐案原因时,不断有人提到叙利亚难民、IS组织等词语,但若要追根溯源,只怕西方国家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也是酿成悲剧的诱因之一。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中东北非地区强行推翻当地的强权统治,却造就了更加动荡的局势,直接或间接地又造就了更多的恐怖分子。如果说暴恐的源头之一在于战争,那战争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在受难者的尸体面前,没有人想回答这个问题。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锌皮娃娃兵》或许会从另一个角度,让人重新思考有关战争的问题。

《锌皮娃娃兵》:“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1979年的12月份,苏联军队侵入阿富汗。不久后,阿富汗各派游击队组成同盟,共同对抗苏联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锌皮娃娃兵》这本书就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据说书名的由来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士兵有很多在二十岁左右,即娃娃兵。他们战死之后,被装在用锌皮制作的棺材里运送回国。

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前一部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军官、士兵、护士以及他们亲人的灰色记忆,基本没有作者本人的描述;后一部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三年走访的成果,是20世纪经典纪实文学作品之一。

几乎每一个看完《锌皮娃娃兵》的读者心情都不会太好,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总有办法把你带入那种战争笼罩的阴云里,让你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这本书更倾向于治疗矫情的特效药,当生活在和平国度的你看完战争带来的无尽苦难时,你还会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百般矫情吗?

《锌皮娃娃兵》:“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人,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记者出身。她擅长以访谈的形式来完成纪实文学这种方式(看起来也是记者的行文方式)来行文,但她那细致的笔触与沉郁的笔调,又赋予了书难以估量的文学价值。但相比较作家这个称呼,也有人认为她更像一个勇敢的记者。因为这本书,她一度被人告上法庭。

《锌皮娃娃兵》为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并不是一种享受,阅读的意义也从来不在于享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美。她从来不会谄媚地提供给你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字盛宴,而是站在灰暗的天空下,从远处投来冷峻犀利的目光,带着审视意味,沉默屹立着,不发一言。

在这本《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真实生动地还原了战争中的场景,字里行间都是对那些无辜的灵魂对战争的血泪控诉,“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这里的人都不愿意谈未来”字字句句都令人感到动容。好的作品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这本书也是如此。书中写的是阿富汗战争后俄罗斯的母亲们痛不欲生地迎来了装着儿子尸体的锌皮棺材,画面却又仿佛会自动跳转到巴黎街头无辜死难的平民百姓,叙利亚逃难中那个死在沙滩上的小男孩,伊拉克战争中孩子们惊恐的双眼……这些无辜者因为战争而悄无声息地被死在炮火枪弹甚至海浪中,他们的身躯或许被尘土掩没,但灵魂却永远飘浮在云端之上,渴望着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的光能够驱散阴霾,还给战火纷飞的人间温暖明亮。

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无论在哪里,战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伊拉克是战场,叙利亚是战场,巴黎也是战场,在这些战争中,留给人们的没有输赢,只有伤痛,但如今巴黎的伤痛尚未抚平,土耳其击毁俄罗斯战机再掀起风波,还有世界上许许多多个地方的人们仍然饱受战乱之苦。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些发动战争的刽子手们才能知晓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黄雅婷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