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石丽平 “松桃苗绣的守护者”

栏目语:

他们,在普通人眼里是成功人士,令人羡慕。他们,褪掉光环后,也是尘世凡人。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或艰难挺进在路上,或功成名就,或小有所成……他们唯一的共通,是用坚定的信念,不变的初心,排除万千阻碍,走在路上,走到台前,站到聚光灯下。

《闽黔商道——企业家故事会》试图通过讲述企业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成与败、创造与享受中那一路的行走,行走的姿势。我们不灌送心灵鸡汤,我们只是希望以敬畏之心倾听故事,收获那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鸣与感动。

石丽平 “松桃苗绣的守护者”

本期嘉宾介绍:

石丽平

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铜仁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铜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苗族刺绣类)

全国商贸流通服务劳动模范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松桃苗绣”文化品牌的创造人

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和“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贵州是一个多姿多彩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多样,如果少了其中的苗族的文化,也是不完整的。如果把苗族的传统工艺丢掉了,是对不住这一世来到的责任,一个苗家人的责任。

“坚守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品,提高妇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便是石丽平给自己的责任,这一世的责任。

在当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中,大家将目光投向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拯救那些濒临灭绝、消失殆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冷门”时,石丽平已然身先力行,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转行投身文化产业中,将保护传承即将消失的“苗族文化”为己责,从1人,13人,到258人及3000人的就业,这一路走来,不言而喻其中的辛酸苦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被称为“苗家金凤凰”的石丽平的蜕变,同样也是历经辛酸苦楚的,才取得如此成绩。

今天,《闽黔商道——企业家故事会》为您讲诉石丽平的故事。

石丽平 “松桃苗绣的守护者”图为石丽平女士做客闽黔商道

三十而立之年的转型投身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

石丽平,1966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苗族山村,学习有色金属专业,毕业后进入松桃县最大的一家国有企业电解锰厂工作。原本以为就这么平淡的人生,遇上厂里改革,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选择,当时作为厂办公室主任的石丽平,主动向领导提出下岗申请,理由是带头迈出这一步。为此,她也迈出了改写人生的一步。

下岗后,石丽平仅凭着自筹的2.5万元钱自谋生路,在湘、黔、渝“锰三角”地带做起了锰矿生意。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石丽平创立了贵州省松桃县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她把公司从单一的采矿发展到集矿业、五金、纺织品、零售、物流为一体的规模企业,拥有了上千万元的资产。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石丽平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深沉的热爱,特别是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看家里老人晚上刺绣、织布,耳濡目染,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里妇女们逐渐离开生活多年故土,背井离乡到外面打工,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传统服饰被脱下来搁置在箱底,家居用品也被机械化生产的物品逐步替代。懂得刺绣手艺的老人逐渐老去,年轻的苗家姑娘却不会刺绣手艺了,一个指尖上的文化似乎就要这样消失殆尽了。当石丽平看到苗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衰落时,她痛心疾首再也坐不住了。为了挽救正在消亡的松桃苗绣,为了“将母亲的手艺传承下去”,2000年,她开始进军旅游文化产业,致力于松桃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当年的旅游文化品,还没有今天的火爆,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石丽平的决定,都在劝她,已经是三十而立的人了,不要再折腾了。“还有人调侃我,说我有好日子不过要打赤膊吗?我当时暗下决心,我就是要穿赤膊出来,穿好了,也是一个华丽的转身。”石丽平说。

2008年12月,石丽平转行,倾其财力投入资金创建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拼搏与坚守,石丽平给当地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促进小家和睦、大家和谐、苗族文化发展为己任

2008年12月,公司培训了一期120余人的绣娘,3个月后,只留下了10个人。离开的人或许是因为在当年看不到刺绣的前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没有概念;或是急于求生存等原因而离开了公司。但是没这些并没有阻碍石丽平前进的步伐,没有人才,她可以再培养人才,她相信一定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一起行走在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路上。

于是,石丽平再次通过培训和“传、帮、带”多种方式解决绣娘人才问题,并深入到乡村里培养绣娘。公司先后开展了多期“松桃苗绣”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员多达万人。

为了更好的交流发展,石丽平还开展了“苗汉双语教学”。以提升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扩大刺绣队伍规模,在传承传统苗绣技法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时尚元素,对传统技法、构图进行创新,丰富“松桃苗绣”的产品种类,从而延长“松桃苗绣”产业链,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刺绣水平,石丽平还拜访名师,掌握了苗族传统刺绣的多种技法,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偶有闲暇时,石丽平还和团队里的绣娘研究新的刺绣针法,不断创新发展。

“我看到夫妻两人为了求生存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在家无人照顾,我这心里就难受。”石丽平说,如何才能带领乡村姐妹走出一条致富之路,让当地妇女能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挣钱贴补家用,同时还能兼顾老人和孩子,也是促使她发展松桃苗绣的另一原因。因为要有了和睦的小家,才会有和谐的大家。只有提高了当地妇女的幸福指数,她们才能沉下心刺绣。

一步步走到今天,石丽平的企业已解决3000多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大力促进了松桃县当地经济的发展。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始终践行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小家和睦,大家和谐”的另一责任。

“ 坚守”中开出文化的硕果

坚守,说着容易,做着难。如果不坚守,就不会有今天。

3个绣娘,一年半的时间,550个日夜换成一幅鲤鱼跃龙门的精品刺绣图腾。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的想法和行为,认为她脑袋进水了,花那么多精力、人力、财力只为了一条鱼。但是她明白心中所想,肩上之责,坚定行走在路上。当这件刺绣成品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开始慢慢理解她的坚持,那些作品里有苗族的文化底蕴,她将穿在衣服上、帐沿的刺绣图案搬了下来,从日常用品拓展到装饰品、文艺品、艺术品。

石丽平认为,文化产业下更多的是挖掘和坚守。要想文化传承延续下去,需要带着很大的诚意,咬紧牙关坚守,才会开出硕果。现在,刺绣的队伍还在逐步壮大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刺绣行业队伍,不自觉地参与到武陵山脉的苗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

文化发展的初衷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只有根基保存好了,才能枝繁叶茂;只有不断创新有了新芽,才能反哺根基。两条路同时走,才能更好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只在本民族用,只能是感受美,我们想要的是分享,文化艺术的分享。

要做好一个产品,让世人认可它的独特性、宝贵性,就要为其正名,追根溯源让其名正言顺占据文化长河中的一角。于是,5个人,7年坚守,下乡搜集资料,整理,编制,统计,上报,石丽平和她的团队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拜访了四大名绣,还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苗绣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追溯了6千多年前苗绣发展源头。通过不懈的努力,2015年7月份,石丽平团队拿下了“松桃苗绣” 国家地理标志,对松桃苗绣文化的保护又进了一步。

“贵州是一个多姿多彩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多样,如果把苗族手工艺传承下去,如果把传统工艺丢掉了,是对不住这一世来到的责任,一个苗家人的责任。”石丽平说,一路走来,故事太多。做每一件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坚守,看好的东西一定要坚守做好,一生中不要求做很多事,只要做一件事,做成功了,就是一辈子的成功,该做的这件事做好,就是成功。特别是文化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就对历史文化根基了解透彻的,是需要沉淀下去理解、钻研的。

这么多年,风雨走过,背后的艰辛故事只有自己知道,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清的。别人只看到你华丽的一面,后面心酸的一面是看不到的,更多的故事,就留给作品来解读,让世人继续从未来创新的文化产品背后,解读石丽平编织的人生故事。

未来,石丽平仍然走在保护松桃苗绣文化的路上,只是她不孤单,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同行,共同保护、传承;共同创造、发展!

如果你有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闽黔商道”联系我们,让更多的人聆听与感悟

让讲述成为一种创造与激活!期待……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