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会理恐龙头骨 宋明摄

会理恐龙化石修复研究工作初步完成

12月22日,一群文物工作者在会理县文物管理所对一具会理出土的恐龙化石进行修复,他们这样仔细修复已经进行了几个月,已初步完成了清理加固及修复工作,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科学研究工作,至此一个较成型恐龙化石呈现在人们面前。遥想当年会理境内草丰水美,恐龙们在这里生活繁衍,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去年10月至12月,会理县文物管理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在会理县境内开展了为期近两个多月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勘探工作,并发掘了早侏罗纪晚期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化石一具。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庞大的骨骼 宋明摄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庞大的骨骼 宋明摄

为了更好的开展科学研究和今后向人们展示古脊椎动物化石,2015年5月,县文物管理所与云南禄丰恐龙修复专业人员多次商谈后达成了修复该具恐龙化石的协议。经过数月的拆包剔除土石杂物、清理、粘结加固、拼接补配及修复、记录、编号、入库等步骤,日前,已基本完成了该具恐龙化石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恐龙化石长度达到13米左右。

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来到会理,对该具恐龙化石开展了为期7天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对该具恐龙化石每一个骨骼部位的测量、绘图、拍摄,并与其它相类似的恐龙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该具恐龙与早些年会理发现的另一具“通安何氏龙”为同一种属,是目前在会理发现的一个新的种属,从恐龙的发展演化看,介于云南禄丰龙与元谋龙之间,距今约1亿8千万年-2亿年间,对研究恐龙的发展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物管理所所长唐翔介绍,现在会理境内发现二十多个恐龙化石点。恐龙是群居动物,发现这些点意味着会理恐龙的应该比较多。

会理发现恐龙化石始末

会理县周边地区恐龙化石多,金沙江南岸的云南元谋县因恐龙化石多而闻名,就是旁边的会东县,县城的坡上也有恐龙脚印,并被认为是蛇颈恐龙所留。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专家对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和讨论 会理县文管所供图

清代会理土司嫁女,闺女从金沙江北岸嫁到南岸的云南省境内,嫁妆是金沙江北岸的一个叫姜驿的地方。后来因地发生纠纷,清政府还出面调停,在今天当地学校里还有调停碑。历来川滇以金沙江为界,但这个姜驿却在江北,成为云南元谋县的一块飞地。成为别小看这个面积247平方公里的地方,1998年至2005年曾进行了4次专题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面积达40平方公里,调查发现恐龙化石出露点30余处。2000年5月对5个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至少2个个体的恐龙化石,其中1个骨架保存较完整;2004年发掘出6个恐龙化石个体。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可能为晚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后期工作中发现早侏罗、中侏罗时期的恐龙类型。元谋恐龙化石的发现扩大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云南恐龙化石的种类,为云南恐龙化石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看来会理土司是把一块恐龙栖息地送给云南。不过,与姜驿山水相连的会理县今天已经显露出恐龙栖息地的模样。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专家对恐龙开展研究工作 会理县文管所供图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大攀西腹心地带,位居川滇结合部,古称会无、会川,最早建县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25年设县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527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790米,年平均气温15.1℃,平均降雨量1140毫米,森林覆盖率53.1%。全县辖48个乡镇、303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有汉、彝、藏、回、傣等22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9.3%,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县。

专家认为:会理恐龙群时期为侏罗早期和中期之间

修复工作现场 会理县文管所供图

会理是一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的地方,地质史上属康滇古陆,并处于“康滇地轴”中段,从县城向南延低至金沙江畔,广泛出露着地质历史时期中生代的陆相红色地层,以及新生代第三、第四纪地层。尤其是恐龙演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早侏罗纪和中侏罗纪过渡时期地层在县境内多有分布,其中蕴藏有丰富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会理进入了地质调查勘探的高峰,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上马建设,国家、省和专区的地质勘探队陆续进入会理,开展地质勘探和矿产调查。上世纪70年代601地质队在会理鹿厂镇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时,于鹿厂镇后山首次发现部分侏罗纪恐龙化石,这是会理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之始。1989年会理文物管理所获得一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经到绿水乡化石采集点调查后,确认为新生代第四纪哺乳动物剑齿象(stegodon)臼齿化石标本。自2005年以来的10余年间,会理不断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县文物管理所根据相关线索,先后在红旗、黎溪、通安和鹿厂区域内发现了10多处古脊椎动物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其它古生物化石埋藏点。

2006年,已故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恐龙研究中心主任李奎来到会理,对通安镇的一处恐龙化石点进行了考察发掘,并获得一具相对较完整的恐龙化石个体,确定该化石埋藏地层为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时代为1.8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是一种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何氏通安龙”(Toganosaurus hei geh.et sp.nov)。2010年7月,李奎等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了《四川会理早侏罗世-新的蜥脚类恐龙》的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成果的发表,以及相关媒体对会理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较丰富的情况进行的报道,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应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的邀请,年近80高龄的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带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博士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等专家一行9人来到会理,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考察活动。董枝明教授一行专家首先在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观看了近年采集的化石标本,之后又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陪同到南阁乡、树堡乡、普隆乡等地恐龙化石发现点进行实地考察。认为会理县分布有较广的中生代侏罗纪地层,恐龙化石埋藏分布广,种属也较丰富,主要为早、中侏罗纪时期的蜥脚类和兽脚类龙,既有个体较大的,也有体型小的,不仅有肉食类恐龙,还有植食类恐龙,是西南地区自贡和禄丰之间非常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点,对于研究地质环境、气候和古脊椎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的潜力及价值。随后,会理县文物管理所与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商定了联合对会理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共同开展调查、发掘和研究,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

调查勘探工作的开展及主要收获

为了保护好国家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资源和地质遗迹,2014年10月30至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野外调查勘探工作队在会理境内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勘探工作。

野外调查勘探工作队先后在会理的红旗、黎溪、通安、鹿厂和益门等地开展了实地调查勘探,并重点对南阁乡境内的4个点进行了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中获得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重点对1号点进行了勘探发掘,获取了较为完整恐龙个体化石标本一具,完整率约70%左右。主要包括椎体26个(颈椎7个、背椎13个、尾椎6个),部分肩带、前肢、肩胛骨、股骨、坐骨、后肢和背椎神经棘、跖骨、爪骨等,以及肋骨20多根。经专家初步研究确认这次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为为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化石,地层层位为早侏罗纪的晚期,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其它3个点获得化石标本主要有恐龙化石的椎体、肋骨等,同时还发现了部分与恐龙化石伴生龟化石等。这些化石基本都都出自于同一个层位,为距今约1亿8000万年左右的侏罗纪早期。

通过调查,专家们认为会理县恐龙化石不仅分布广,种属也较丰富,主要为早、中侏罗纪时期的蜥脚类龙,是西南地区自贡和禄丰之间非常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点,对于研究恐龙的演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恐龙在侏罗时期的过渡和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很好的实物资料。

专家谈会理恐龙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顾问、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先生认为:恐龙是一种在古生物上对鉴定地层和生物的进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实物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云南发现的禄丰龙,是中国自己发掘、研究、装架出来的最早的恐龙,杨钟健先生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先河。现在会理发现的这套恐龙化石标本,可能不止一套东西,可能有两个层位,和禄丰龙很接近,是侏罗纪的早期。所以现在可以肯定,在会理有两个时代的恐龙出土,因此很有意义。在追溯生物的进化,恐龙的演化过程中是很好的材料。会理扩展了四川恐龙的分布。四川大家都知道很有名的自贡恐龙,但它那个时代是中侏罗的,会理这个恐龙应该是早侏罗的,所以在研究恐龙进化上、门类上都很有意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尤海鲁认为:恐龙研究在全世界一直都是一个科学研究热点,意义也很大,近年来在全世界尤其是我们国家对恐龙研究也掀起了热潮。这十几年二十年,在中国的北方发现了很多白垩纪新的恐龙,取得了令人瞩目成果。到2008年中国恐龙属种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多。我们国家的恐龙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白垩纪,白垩纪距今大概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对中国南方侏罗纪恐龙的研究相对滞后。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恐龙研究的开始,就是从中国西南的禄丰和自贡开始的。禄丰主要是侏罗纪的早期,禄丰恐龙动物群保存的是世界上可以说是早侏罗最好的一个恐龙动物群,实际上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开始研究, 历史非常悠久。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恐龙为主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主要是侏罗纪中期,在侏罗纪中期世界上发现的恐龙也比较少,自贡可以说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点。这些年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对侏罗纪越来越感兴趣,他牵涉到恐龙的起源,恐龙的早期演化这个阶段。禄丰和自贡代表了侏罗纪两个阶段,就是侏罗纪的早期和侏罗纪的中期,但是在这之间, 禄丰和自贡的恐龙实际上差别非常大。从全球范围看,恐龙是个很大的动物群,就像哺乳动物一样,从早侏罗到中侏罗,这个恐龙动物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实际上是不太清楚的,有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就在西南地区开始调查研究。正好会理也积累和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我们就把这里作为重点开展工作。从工作情况看,发现了很多东西 ,初步判断,这个也正好是我们希望能找的,就是某一类恐龙的过渡期间的一类恐龙,也就是说在禄丰和自贡之间的东西。早侏罗的禄丰龙以前叫原蜥脚类,比较原始的蜥脚类,到了自贡就出现很多峨眉龙、马门溪龙,都是有20多米长的蜥脚类恐龙。从几米长的禄丰龙到20几米长的自贡恐龙,中间是怎么过渡的,怎么发展的,会理发现的恐龙很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彭光照认为:会理发现这条恐龙,保存完整率大概在70%左右,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恐龙还是比较早期的化石。为什么?一个是我们现在看到他个体不算太大,初步判断是介于云南禄丰和四川自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层位。我们都知道,云南陆丰发现了很多恐龙化石,自贡也发现了很多,但是他们之间相隔了大概两千多万年,所以在这中间还存在许多过渡性的恐龙,我们通过到会理来探索,会理恐龙把中间链接起来,所以对恐龙研究,恐龙的早期演化非常有意义。

古生物化石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古生物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其发展历史可为人类保护地球提供借鉴。古生物化石作为地质遗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它记录了30亿年来地球变迁史、古生物演化史,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有重要意义,并与沉积矿产有着密切联系。

唐翔说:“我们要利用会理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地质古生物方面的研究保护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向南可连接禄丰地区,向北可延伸至自贡、宜宾一带。把会理作为四川另一个重要的古生物科研、科普基地,不仅对古生物界的贡献巨大,而且将进一步提升会理的城市品牌,促进国家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宋 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