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繁盛鼎沸李村大集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年关将至,年味渐浓,春节仍是国人心头无法抹去的乡愁。那往往浓缩在一张张火红的对联,一簇簇开得欢生的蝴蝶兰,还有一碗碗似元宝求圆满的饺子、汤圆、来自家乡各种各样的传统饮食里。

一般来说,进了腊月门就要开始忙活起来,吃的、穿的、装饰的、听响的,各种代表好意头的年货,不是一两日就可置办齐活的。

对青岛人来说,李村大集是不可不去的。服装鞋帽、鸡鸭鱼肉、干鲜果品、瓜子炒货、福字对联、花鸟鱼虫…大到器械用具,小至针头线脑,所有日常所需一应俱全。洋洋洒洒绵延3公里,南北百余米,盘地500多亩,是青岛所有集市中规模最大、货物最全、也是年味最浓的大集。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一入腊月,李村大集更是一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繁盛景象,站在桥头望去,一溜溜红色的“对子墙”延绵数百米,红彤彤好不喜庆。我们去的那日,逢集又赶上周末,方圆几十里人们开车的、挤公交车的、骑电动车的、拖着小车的,浩浩荡荡,纷纷攘攘,四面八方皆汇于此。直挤得桥上无路可走,堵车堵到近傍晚,开车的叫苦不迭。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集市上人挨人、摊挨摊、点靠点。小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呼儿唤女声、再加上卖胶水、老鼠药的电喇叭一呼咙,混混杂杂,响成一片。人们摩肩接踵,有时几近耳鬓相摩,不侧身钻空,很难行动自如。有统计说,腊月里上市的摊位数千,每一集的人流量可达数十万。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人气如此之旺,除了这集年岁久、名气响,最难得在于一个物美价廉。就吃的来说,沙子口的立虾、阿根廷的红虾、红岛的蛤蜊、威海的八带、栖霞的苹果、四川的猕猴桃、潍坊的水萝卜…原产直供,兼顾质量和口碑。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再去那杂货市、服装市、花鸟市转转走走,任你买碗筷杯勺还是福字磕花,总能花上最合适的钱选到你最中意的款件。

河底的最后一年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时代渐次更迭,它也经历着起伏跌宕。留存至今,已然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样板。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然而,李沧区政府部门已经将李村大集段列入李村河中游综合整治工程中,后期将作为景观蓄水段进行全面整治,李村河底的“天天市”业户搬迁工作已经陆续启动。随机询问几处固定摊位,已经进行了统计登记,大部分经营业户将在春节后统一搬进在青山路与重庆中路交会处新建的一处大型综合性集贸市场内。随着“天天市”的搬迁,“逢二逢七”的李村大集也将会跟随新市场一起变迁。

特写之张永芳香油加工部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在李村集内有一处售卖香油的作坊,香油、芝麻酱的香味老远就往鼻子里钻,这家店前总是挤满了买家,光散客要的香油、芝麻酱一集可卖到三百多斤。大客户则是饭店订货,其中不乏韩国等的饭店。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这家店从1985年就开在了李村大集的河底,从临时摊位到固定摊位再到现在的店面,店主和大集朝夕相处,一晃三十多年,在这里娶妻生子。现又将手艺传承给了儿子、儿媳。每逢赶集,都要一家出动好不忙活。这就是张永芳香油加工部。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从张永芳爷爷的爷爷起,家族里就开始了香油营生,到如今已经传承了六代人之手。从炒芝麻、磨芝麻到搅油、墩油,到最后灌装成品油,一直都恪守着小磨香油的传统工艺。和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一样,每一步也都讲究个不多不少刚刚好,所以总能在这里闻得一处最纯正的香油香气。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张永芳用来打香油的油葫芦,也已经一百年多,舀满就是一斤,是承装之用也有计量功能,其意义同于门派里的镇帮之宝,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张永芳说,在新的市场也已经定好了门店,虽然不知道搬迁的客户居多,但到处找找也就找到了。这算是“油香不怕巷子深”吧。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像张永芳这样长期和大集打交道的商贩们还不胜枚举:制作馒头榼子的手工艺人、大锅煮的脂渣摊、朝鲜族阿姨的韩国泡菜摊、崂山里有茶园的绿茶摊……

从青岛各区市过来的买家们大多已和摊贩们成为了朋友,谈钱买货都有商有量,相互照应。张阿姨和老伴是从市北过来赶集,来之前在家列取了清单,小拉车里已经有了开心果、虾皮、门垫等年货,手上还有“金猴送福”的新版福字。张阿姨说,买虾皮常去桥底的那家“他家虾皮甜,好吃”。

摊贩们借以李村大集继续着自己的营生,市民们来大集购置生活所需,继续享受大集赋予人们的便利,在商店鳞次栉比、大型商超遍地都是的今天,人们之所以还喜欢赶集,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与集市打交道,对大集有着特别的感情。更多的,是怀念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民俗味、人和人之间久违的人情味以及近些年越来越疏淡的年味吧。

—链接—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据《胶澳志》记载,在德国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口、女姑口、板桥镇、金家口等“商贾云 集,货物相易”,“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由于海港的原因,那时青岛及周边的民间商品贸易已经形成规模,不但满足了青岛地区城镇居民的需求。还辐射到整个胶东半岛及鲁中、鲁北、鲁南等地区,迅速地把青岛周边的商品贸易市场带动起来。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记忆中的年味——李村大集

当时的李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与周围的河南庄、王埠庄、杨哥庄等村庄没有什么两样。但李村所处位置离青岛较近,又在几个村庄的中心,交通方便,最重要的一点,李村有一个得天独厚、宽敞的李村河河滩,枯水季节很适于买卖牲口、盖房子用的檩条、高粱秸等大宗物品。而李村河一年中很少有几天发水,基本上都可以在河滩上交易,使得集市逐渐固定下来。 李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成为青岛市郊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李村大集百年来昌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