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们的农村情结

这几天回家,邻居大娘来我家玩,他儿子留在了北京,闺女在黄岛,老两口过些时候要到闺女那边去生活。她家有个很大的院子,七亩多地,位置很好,就在大路边上,商量着要卖掉,出价30万。

30万买七亩地,还附带着上面的房屋,确实超值。虽然农村位置偏远,但土地是固定资产,而且土地不像楼房,买了只能自住或出租,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值,甚至还是负的。但是土地不一样,可以盖房屋搞养殖,可以搞种植,用途很多,搞好了产值也不小,30万几年就回本了。

现在对农村来说,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农村人口都迁移到了城市,留下的宅基地,土地,都是非常巨大的资源。如果能抓住机会利用好,绝对会产生新一代的地主。

当个地主,挺好的。时代总是跟我们开玩 笑。放在50年前,地主可能要被活活斗死了。我们村有个地主,那个年代每到农闲的时候都要被拉出去批斗,我老爷爷是中农,我爷爷一家都没有当兵的资格。

时代就是这样沿着怪圈循环。在古代,每开始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循环,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清朝和唐宋比有啥大的进步呢,有的甚至是退步。尊重自由,尊重市场需求,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谁会成为地主呢?进城的肯定不会成为地主了,让我们再回去种地?太难了。可能麦子都不认识了。不信有几个人能分清大麦小麦呢?更不用说各种经济作物了。至于说种植的过程,知道的就更少了。种花生这么简单的事情,每次俺娘都得一遍遍教我,怎么挖坑,怎么施肥,怎么撒种,撒几颗,怎么盖薄膜。种地也是一个熟练工种,不干上个三五年,都找不到感觉。外行人根本没机会。

我爸现在虽然种着20亩地,但是也就这两年,很快就要退休了,年纪大了,干不了了。让我干?我等于从头开始。何况我们这些人已经被世俗打上印章了,回农村被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首先要承受相当大的舆论压力。

其实这些还是小事,关键是农村的关系网最复杂,没有相当长时间的沉浸,都适应不了这里的办事方式。一旦处理不好,要么草垛给你点了,要么玻璃给你砸了,你还找不到人。找警察?我们解决小事从来都不靠警察的。最近的警局在镇上,离村里30里,长途奔波到这里,还人生地不熟的,我都担心警察被人打了。

农业项目,本地人最有优势。土生土长,熟悉人情世故,好办事。

70后是主力军。70后还是在农村娶的媳妇,那时候只需要在农村有房,在农村也有地,孩子还小,不急于在城市置房,就算置了 房也是给孩子的,所以很多留在了农村,这部分人年龄、阅历、精力、体力正当时,正好赶上机遇。

80后是潜力股。我一个小学同学,初中毕业后就留在了家里,没有去城市,这两年在家包了10多亩地种山药,一年很轻松就纯利十几万。反观那些去城里的同学,虽然也买了房,有了车,但基本上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开着奔驰回家,倍有面子,但是内心的惶恐,又有几人知?

当然,有钱人才更有可能是地主。网易的丁磊都跑到农村圈地养猪去了,人家的投资是按亿计算的,小打小闹的还怎么PK?

不管什么行业,都是少数人的机会,农村也一样。

我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抱着逃离的心态离开农村的。农村太苦了,人多地少,我家口粮地才3亩多,还不够吃的。小时候种麦子, 玉米,除掉人工,一年才挣个四五千。上学也不方便,孩子上学都要骑个七八里地的自行车,路都是那种小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

于是,人们把土地包出去,跑到城里谋生去了。土地多了,人少了,开始有条件大规模种植了。这时路也村村通了,现在到家,全是柏油路。

虽然进城了,但是只要从农村出去的,都忘不了自己的根,毕竟那里承载了自己的记忆。谁的童年不难忘呢?农村的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小伙伴的关系是纯洁的,一起捉鱼,一起偷桃摸瓜,上树掏鸟,上房揭瓦......看看公众号就知道了,一般涉及农村往事类的文章,阅读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

只要是经历的,就会伴随自己的一生,成为抹不掉的回忆。

这就是我们的农村情结。

--------------------------------------------------------------------------------------

农夫日记,关于农村,互联网原创的分享

微信公众号: nongfunote

捉鸡打狗掏鸟窝儿,一起来玩儿啊

我们的农村情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