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新春走基层:那年月的春节

在这个靠近沙漠边缘的团场,生活着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军垦人。退休之后,他们哪儿也没有去,依然在团场居住和生活,安享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我想也许是故土难离,在团场工作、生活了一辈子,这些军垦老人心有所属,不愿离开这片土地。

我工作、生活的这个团场,番号是八师一五○团。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内地许多怀揣着报国志向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挥泪离别亲人和故乡,千里迢迢来到了这杳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和荒原,掀起了开荒造田的屯垦热潮。1958年建团之初,各项工作尚处于草创时期,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团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当时团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业是支柱产业,职工集体下大田,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挣工分,各个连队都是按工分实行粮食限量供应。分到每家每户的粮食都是粗、细粮混合搭配,粗粮多,白面、大米等细粮少。有了家室的职工家庭,过日子精打细算,平时吃的大多是粗粮窝窝头和野菜汤。只有过年,才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积攒起来的白面和油拿出来,包上一顿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年夜饭。要是孩子多的家庭,一家有七八个孩子,年就过得比较寒碜。平时粗粮都不够吃,咋办?就把分到的白面、大米等细粮,与别人家兑换,细粮全部换成粗粮,依旧吃窝窝头就野菜汤。那时候过年,吃窝窝头就菜汤的人家占大多数,甚至有的人家在大年三十晚上,煮一大锅包谷粒,将就着过个年。至于肉,团场人想都不敢想。团场建团之初,肉类供应非常少,家家户户过年几乎吃不上什么肉。

有的人脑子活,会想办法。连队靠近大沙漠,野物多,有的人就在雪地里下夹子,总能捕着野兔、黄羊什么的。拿回家,在大年三十晚上煮上一大锅香气四溢的肉,欢欢喜喜地过年。

那个时候,最盼望过年的当然是孩子。不光学校放寒假了,可以整天疯玩,令人头疼的作业也可以暂时弃之脑后,最关键的就是过年可以穿上新衣裳,向同学们炫耀一番,心里美滋滋的甭提有多高兴啦!即使再拮据的家庭,大人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或是凭布票扯上几尺布,或是把旧衣服的里子翻上来,重新改成新衣服,设法满足孩子们新年穿新衣的愿望。

逢年过节,团场职工群众都会雷打不动地排演文艺节目,举办职工歌咏比赛。大家来自大江南北,很多人有文艺细胞,身怀绝技。虽然每个人的脸上浮现着菜色,但大家参加文艺节目排演和职工歌咏比赛,个个都不掉链子,憋足了一股子劲儿全力以赴,铿锵有力的歌声真实地表达出了团场职工团结拼搏、再夺来年农业丰产丰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文艺节目和职工歌咏比赛在那个物质条件艰苦的年代对于职工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文化大餐,丰富和滋润着职工们的精神世界,填补着物质上的贫瘠。职工歌咏比赛从建团之初,年年过春节都要组织,作为一项光荣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军垦老人们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想过年天天都可以过,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但没有以前过年的那种味道了。逢年过节,子女们都在外地工作,总说工作太忙,几年难得回家过一次年,没有以前过年的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了。开发建设团场那阵子,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单纯,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强,人都想着怎样去关心和帮助别人。逢年过节,哪家孩子多的人家过年有困难,大家伙儿都会倾力相助。虽然物质条件差了很多,但大家心里都相互惦记着,过年就到家里坐一坐,唠唠嗑儿,让人的心里很温暖。那个年代里浓浓的年味儿,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