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

作者:张鹏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马王堆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

日前,屠呦呦在诺贝尔奖演讲中再次提到,青蒿入药最早见于汉代的《五十二病方》,提取青蒿素正是从中医古籍中受到启发。很多人并不知道,《五十二病方》其实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卷帛书,而最早发现并破译这部医书的是一位并不为大众熟知的专家,他就是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界的泰斗马继兴先生。

年已九旬的马继兴没有想到,40多年前,他深入马王堆汉墓,对着墓中发现的这卷残破的帛书,冥思苦想逐字考证,最终解读出《五十二病方》中这个关于青蒿的药方时,竟为若干年后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埋下了伏笔。

从马王堆帛书到敦煌残卷,从楼兰古城到武威古墓,马继兴先生考察了很多国内知名的古墓,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埋头医书古籍中,青灯为伴,皓首穷经。这是他的唯一的嗜好,终生的事业,一辈子魂牵梦萦的事情,寂寞无比也幸福无比。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 笔者到家中拜访马教授家中拜访,第一印象便是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先生有点“高冷”,据说是因为一辈子和古籍打交道,说话也带有“古风”,他从来不用流行语,话语简单,不说一句多余的。

马继兴教授从小热衷中医,最爱读中医古籍。16岁从山东到北平求学,就读于华北国医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北平临时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员,解放后,而立之年的马继兴进入新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工作,很快写出《中医本草学源流》等书稿,在学界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两年后马继兴被打成右派,跌入生命的谷底。从1957年“戴帽”到1984年平反,从33岁到59岁,一个知识分子最黄金的岁月是在艰难和屈辱中度过的,甚至被发配到江西五七干校种稻喂猪。

然而,正是在这段落魄岁月中,一个机缘巧合,他被派去考察古墓,才有了和青蒿古方的相遇。聊起马王堆汉墓,马老的思绪仿佛又回到40多年前。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千件珍贵文物中,最吸引医学工作者关注的莫过于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和竹简,帛书中记载的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尤以医书最为珍贵,29件帛书中,医书占5件,四种竹木简全部都是医书,但是,帛书和木简的整理工作非常繁难,帛书残碎严重,而且文字释读疑难重重,很多问题涉及学术高端知识,所以,197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部分学者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当时,马继兴作为中医研究院的文献古籍专家加入了这个小组。

马继兴能够加入这个小组,并非靠运气,而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马王堆可以说是马继兴命运的转折点,实际上他那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右派的帽子已经戴了10多年,被发配到江西的五七干校喂猪。但是这10多年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术钻研,虽然只能偷偷摸摸干,但是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博览群书的眼界,使他在这个领域里的专业水平几乎无人能及。

1974年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成立之初,名单里并没有马继兴的名字,因为他当时还是右派,可是研究院最初派的人因专业水平不足无功而返,最后只好派马继兴来,结果,他成了小组里“历时最久,始终其事”的一位专家,对“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马王堆出土帛画导引图”等做出了关键性的解读破译。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残卷)

“帛书写在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埋藏时折成三十多层,出土时已经断裂破损,字迹模糊,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的揭裱整理修复,我们才能够研究。”马老回忆当年破解帛书的情况,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年代久远,文字古奥,释读疑难重重,而且帛书多处破损,字迹漫漶不清。马继兴凭着脑子里千百本中医古籍的底子,通过这些古籍相互印证,一个字一个字攻克,最终把这部上古医书破译出来。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里,有一种久已亡佚的医方专书,它没有书名,只有52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因此我们把它定名为《五十二病方》,它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古医方。全书52题,9911字,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二方,多的二十几方,总数共280方,书中涉及的疾病症候名称103个,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马老说起帛书,名称数字随口而出,了然于胸。就是在《五十二病方里》里,出现了如今大名鼎鼎的“青蒿”,它是全书出现的243种药名中的一个。“一些药名为历代文献所未见,比如青蒿,为了方便采集,书中还特别记载了青蒿在荆楚地方的土名。”这本诞生于秦汉之际的古医书,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医疗经验。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

马老提到,马王堆三号汉墓还有一个重要的医学发现,那是一张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共有图像40余幅,这就是著名的《导引图》。“导引”在春秋就已经盛行,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一种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隋唐之后,由导引衍化派生出各种保健运动术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可以说它是武术气功和内功的鼻祖。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明确标示出某些动作可治疗疾病,例如‘膝痛’的导引图便是一人做屈膝动作,而‘聋’则是一人站立,左右平伸两臂。”马老认为,帛画《导引图》是我国古代医学科学资料的一个新发现,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和体育史载秦汉时期的一段空白,为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

汉墓整理小组的工作完成之后,马继兴的心里始终放不下马王堆的帛书,他认为马王堆医书珍贵异常,如果不做全面的考证、注释,难以被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其价值,于是他用了20年的时间,凭着自己医学文献方面深厚的功底,遍检医籍和文史典籍,完成了近100万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成为国内马王堆医书研究的第一人。

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研究让马继兴对出古墓土古的医书一下子着了迷,因为那些只流传下名字而内容失传的医学古籍很可能会在出土文物中留下线索,于是,他开始在全国考察跋涉,武威古墓、甘肃敦煌、湖北云梦、四川绵阳、内蒙古黑城遗址、新疆吐鲁番、古楼兰、和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敦煌古卷中的《针灸图》目前藏于大英博物馆)

然而,很多出土的古医书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流失国外,这让马教授痛心疾首,经过多年调查,他终于列出了一个海外佚亡古医书的目录,世界上11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的137家图书馆收藏有27250部中医古籍。马继兴带着他的课题小组在世界各地奔波,迄今复制回归了总计266种宋、元、明、清版本的善本医书和抄本,复制页数达174152页,校点出版或影印了69种善本古医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一次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被业界称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马老一生读书,寻书,藏书,爱书。1994年,他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吃惊的事,他向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捐赠了多年来个人收藏的14部96册古籍珍善本图书,它们有的来自外古友人的馈赠,有的是他出国期间费尽心血找到的。

众所周知,善本古籍价值连城,一套善本书甚至可以换一套豪宅,马老多年来一直住着狭小的宿舍楼,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上班,却毫不犹豫地把珍贵古籍全部捐出,因为他始终认为,这些中医瑰宝不属于个人,它们应该属于国家。

医史泰斗为何爱钻古墓?他从墓中找到屠呦呦提到的“青蒿古方”(马老一生皓首穷经埋头古籍,每本著作都是心血结晶)

研究古籍无疑是一个寂寞的事业,可能终其一生就钻在故纸堆里,默默无闻,无名无利,不合潮流,孑然独行。对马继兴来说,他坚持一辈子是因为爱到极致。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如同他研究的古籍一样枯燥,马老却乐在其中,而这正是他的养生秘诀——“动脑动体不动心”。

“不动心指的是不要有过分的欲望,不要看到别人如何自己就去攀比,动脑做学问,动体散散步,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最好。”

说明 :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张鹏的头条号专栏,全部为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