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决断力 ——与其坐失良机,不如主动出击

作者:娘家创始人许萌

文章摘自:工作铁娘子,回家小娘子

决断力,是一种快速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并给出一个长远眼光的决策能力,决断力强的人会经过一定的阅历积累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给出的行事方向。决断力的背后牵涉着很多的能力,比如对事情准确的判断力等。

女人的决断力从古至今都不曾消失过。

康熙有着杰出的才能,小小年纪便施计收服了鳌拜。也正因如此,他便有些膨胀起来。在三蕃的问题上,他急功近利,想得过于简单,以为略施手段,便可轻易将三蕃撤掉。于是,下旨让三王进京,想要借机将三人扣押,实现撤蕃的志向。

可是,吴三桂等人是非常狡猾的,一眼便看出了康熙的目的。手握重兵、在三蕃之中势力最强的吴三桂,一面上报朝廷,“同意撤蕃”;一面加紧招兵买马,以为备战。康熙却一直蒙在鼓里,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威慑远达西南。可是,就在康熙陶醉于三蕃已定的幻觉时,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来!

决断力 ——与其坐失良机,不如主动出击

自始至终,孝庄皇太后都是很清醒的。她也一直反对康熙盲目撤蕃,却没有阻拦住年轻气盛的他。孝庄认为,康熙对吴三桂一无所知;而吴三桂对康熙,却是无所不知。这样的对手,是最可怕的。孝庄给康熙献计说:首先要稳住吴三桂,让他相信,朝廷是信任他的;满足他的一切条件,只要他不造反就行。康熙有的是时间,而吴三桂已是垂垂老矣,熬到他死,三蕃自然会解散。这样,国家在平稳中就可以自然地解决好这一难题。可是,康熙不听!

消息传来,朝廷震惊;康熙的愤怒与沮丧,更是显而易见。他所愤怒的,不仅仅是吴三桂的造反,更是对自己判断失误的懊恼。国难当头!最难的,不是国家没有钱粮,没有兵马,而是没有士气!这时,孝庄站出来说:“撤蕃,是我孝庄的主意!”

孝庄皇太后,是当时大清国的精神支柱。她站出来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才真正代表着大清国的态度。局势混乱之下,有她这一句话,人心很快就稳定下来,并很快建立起同心向外的士气!

这就是孝庄的高明!虽然她一直反对康熙的一意孤行,但到了国家危难时刻,她能立刻判断出轻重缓急,当机立断,做出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这,就是决断力!

把历史再往前翻翻,远在辽代的萧太后更是如此。

经过多年与北宋的交战,萧燕燕早已彻底摸清了北宋政府的实力和君臣怯战的心理。但即使如此,辽宋之间的战争——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争端,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萧燕燕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这样无休止地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但双方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怎么个“和”法,还需要讲求策略。萧燕燕深谙“进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采取了以战止战、以攻求和的策略。

公元1004年,萧燕燕发动了澶州战役,长驱直入北宋腹地两千多公里。萧燕燕之所以要发动这场战役,本意就是以战求和,宋朝的表现正合其意。于是,双方和谈就此开始。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朝“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朝的条件则软弱的多。只要契丹能尽快退兵,宋朝愿以金帛代地。

决断力 ——与其坐失良机,不如主动出击

经过讨价还价,引人注目的“澶渊之盟”就此签订。燕云十六州维持现状,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当做“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真宗皇帝称萧太后为叔母。

“澶渊之盟”是辽国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也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此后118年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过大的战事,契丹的百年和平基业自此奠定。

决断力,是一种快速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并给出一个长远眼光的决策能力,决断力强的人会经过一定的阅历积累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给出的行事方向。决断力的背后牵涉着很多的能力,比如对事情准确的判断力等。女人,要提高自己的决断力!(作者:娘家创始人许萌)

更多精彩关注:中堂魅力女性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