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力追古法 真率平远

图1

力追古法 真率平远

图2

■湖北 彭建 李笙清

五代时期是我国山水画创作承上启下、灿烂辉煌的时代,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各具特色。其中以南唐著名画家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追求风雨明晦的细节变化,以一种平淡天真的画风,来描绘妩媚柔情的江南风景,与后梁画家荆浩、关仝笔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创作的山水作品,或气势雄伟,气壮意长;或秀润多姿,平淡天真,被后世画家摹仿,并留下诸多佳构。武汉博物馆藏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仿董巨山水》卷(图1),就是一件董仿名作。

董其昌《仿董巨山水》卷,画心:绢,墨笔,纵26厘米,横106.6厘米;后幅:纸本,纵21厘米,横190.5厘米。画面为水墨疏淡、温润安详的江南山水,设色古雅,运笔简练,格调清淡秀润,生机盎然,典型的董氏山水画面貌。画面右上角题草书五绝一首:“石路少经过,山云自来去。为问高人居,更在幽深处。”署款:“玄宰”。钤白文“太史氏”、“董其昌印”二印。诗句清雅脱俗,石路、山云、幽深、高人之居等一众词汇,突出了画意。画面左上方有作者行草题跋:“余此图仿北苑、巨然两家,今两家画世不多见,余得以知希贵矣。丙申中秋奉使长沙清河阻风,重为题此。” 钤白文“太史氏”、“董其昌印”二印。南唐中主李璟时期,董源曾任职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董其昌以“北苑”称之,亦有对其尊崇之意。观作者款识,丙申为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董其昌时年41岁。

画卷后幅(图2,局部)为董其昌行草题诗:“送郭宪副入贺。骊歌声里重踟蹰,为忆当年启事馀。兼隐自开秋宪府,祝釐(厘)行指太清居。枫宸尚识明光草,桃光难消月旦书。十载鱼肠空在袖,烟波何处式误庐。冰壶玉尺迥无俦,清切持衡照九流。吏部文章悬北斗,史公留滞暂南周。天阶蓂荚千秋镜,幕府芙蓉(缺‘八咏’)楼。圣主祈年颁瑞后,新恩定向旧人求。董其昌书。”钤白文“宗伯学士”、“玄宰章”二印。根据内容,可能是董氏将此画作为贺礼送给郭宪副。此诗书法,字形飘逸灵动,转、折、顿、按井井有法。笔势纵横捭阖,取米芾笔意为多,一气呵成。章法布局上,行距大,字距小,行气足而疏朗。用笔上,枯湿浓淡笔墨兼施,体现出其擅长运墨的特点。

这幅《仿董巨山水》卷,山重峦复,江流茂树,取景疏阔,比例得当。中间崇山峻岭,景物繁密而不杂乱,突出了山势的雄奇壮美和水波的浩淼苍茫。既体现了董源、巨然南派山水画“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又减少了景物堆积的压迫感。画法别出机杼,勾写、皴染并用,折带干笔皴擦,有董巨倪黄笔墨意趣。只见画面下端近处山坡上,两间茅堂临水搭建,坡石间水杉、杂树或直立向上,或斜斜地伸向江面,姿态各异。流水环绕丘山,款款流淌。对岸青山重叠绵延,石径绕山,山林茂密静穆。山脚下,松林掩映数间房舍,俨然世外高士隐居之地,虽不见人物出景,但更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旷雅逸境界。远方山峰隐隐,云海茫茫,增加了画面的厚重之感。

整幅画卷构图简练,布局简括,布局严整,气势雄险,景物丰富而又自然和谐,且诗、书、画、印结合,体现了明代山水画艺术的新风貌。作者通过对青山绿水山川树石的境界描绘,将好一派江南山水赋予水墨丹青之韵,也融进了自己寄情山水、翰墨风雅的内涵情感,意境深邃,韵味无穷,让人睹之,不禁油然而生出一种远离世俗尘嚣、追求宁静淡泊的悠远情感,也感知到作者追求平淡天真的文人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