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汽车数字化:国际汽车生产商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冬

汽车数字化:国际汽车生产商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冬

译者:李峻耀 德国物流领域资深专员,中德投资领域专家

摘自: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

实力强大的新晋IT公司冲击市场;政策倾向于保护中国本土工业;信息数据上报国家带来隐藏的危险。

主要结论与发现

中国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比欧洲和美国快。 “车联网”的口号推动中国企业和政府携手推动数字化进程。

中国本土不断涌现出具有强大实力的新晋市场竞争对手,他们涌入中国汽车市场,改变了整个市场大环境的面貌。这些行业新贵包含互联网集团、智能手机生产商、通讯集团、国家军工企业、保险公司,以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供应商。

中国出现了汽车的数字生态体系,该系统与他国迥然不同。未来需要对投放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改良和更改设计,以配合这套生态体系。

中国政府支持和促进“车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借此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项措施一旦落实取得成功,中国汽车行业内的跨国公司将遭遇对其不利的局面。

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成为决胜竞争力的一部分:数据须提交中国政府机构的强制要求将使一些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中国的“车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这让跨国公司有机会调整发展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寻求跨国和跨行业的合作可能,争取机会参与中国信息安全和标准设置的决策过程。这样做可以防止中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者进一步遭遇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中国的IT行业征服了一辆车的方方面面,国际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巨大挑战!

汽车数字化:国际汽车生产商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冬

1、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就此诞生

在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方面,中国与欧洲或美国相较完全不同。谷歌和苹果都没有在这里发声,中国的主干力量来自于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本土集团。这些企业使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快速抢占中国汽车行业市场,改变了市场环境。(注1)

1.1车联网的实施速度高于欧洲和美国

一批互联网领域的朝阳企业将他们高速高效的工作方式引入了汽车行业。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较短的产品周期和对新型商业市场的快速开拓能力。中国汽车购买者对电子产品的应用充满浓厚的兴趣,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汽车的电子化进程(见图表1)。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态势,中国的车联网进程速度将超过欧洲。不久之后,中国也将能决定国际相关市场和领域的发展速度,超越美国成为领军人物。只有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才能放缓这股前进的势头。

1.2 强有力的新兴竞争对手

不少新企业竞相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参与竞争。这些企业非常不同,他们中有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也有影响力较强的私人企业,当然也少不了大型的国有企业。

中国的网络巨头百度(“中国的谷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和腾讯(社交媒体)占领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部分版图,也领导和推动了“车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三大巨头所提供的网络服务主导和培养了中国客户对电子商品的使用习惯。三家企业在汽车行业不懈努力,模仿同类的国际企业,比如模仿谷歌的发展模式。这些网络巨头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也为其在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所需的资本。他们拥有完美的数据库基础,也是最了解中国客户喜好的商家。

第二大推手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乐视TV(也因电视流媒体服务而闻名)、华为和中兴都在汽车的各个角落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立足点和增长点。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上,小米如今已然成为苹果和三星需要特别重视的竞争对手。华为和中兴则是国际舞台上经验丰富的远程通讯设备提供商,积极投身于车联网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正大刀阔斧涌入汽车市场:国家军工企业利用“车联网”的契机,将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北斗”引入交通领域。他们有着长远规划,希望最终能将美国的GPS 系统挤出市场。而这方面所需的基础设施离不开国家远程通讯集团的支持。没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基础设施,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将无法实现目标、占领市场。这些远程通讯集团本身也在研发智能交通系统,拓展一系列对其有利的商业领域:例如诊断、紧急呼叫和车载娱乐设施。

中国平安等一系列的保险公司也嗅到了巨大的商机,投身于“按里程付费方式”的汽车保险定价机制的创新。他们希望在未来能以被保险人的驾驶行为习惯作为基础,就此来计算保单。与此同时,智能交通系统软硬件的开发商,例如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发城市中车联网的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他们近水楼台,与政府紧密合作,也享受着这一优势所带来的可观利润。

汽车数字化:国际汽车生产商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冬

来源:麦肯锡的连通性与自主性

2015年车主调查

“车联网”的口号鼓励着中国政府和企业不断发展汽车的联网进程。这一概念包含了汽车接入电子基础设施的各种方式和可能。此外,该词条还包括以下的通讯内容:

人车通讯:汽车和司机,或汽车和驾驶者智能手机之间的通讯

车对车通讯

车对路通讯:汽车和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通讯

车对互联网通讯

车对移动网络通讯

车对卫星之间的通讯(卫星导航)

近距离车联网的网络服务

注:自动驾驶在中国也通常属于“车联网”的范畴。

1.3 有自主技术和服务的中国生态体系

体系中的企业彼此处于竞争关系,但他们的目标一致:希望为汽车建立一个数字生态体系,不再依赖于海外供应商和海外专利。为此,这些企业建立了横跨行业的旗舰,紧密合作。2015年年初,中国多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网络, 致力于实现“车联网”的共同目标。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他们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情境中符合各种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包含行车、购物、学习、体检和其他服务。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他们中的一些企业寻找到了不同寻常的合作伙伴。例如:阿里巴巴与军工企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合作,同时也与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彼此间的竞争硝烟弥漫。可一旦面对海外竞争对手抢占中国市场,三者又会缔结联盟,共同进退。举个人尽皆知的例子: 阿里巴巴和腾讯曾分别支持各自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一场价格恶战之后,两家公司2015年将两大打车软件合并,共同对抗Uber的冲击。

1.4汽车制造商核心商业领域中的竞争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领域的企业并不满足仅仅成为汽车服务的供应商,他们希冀在未来可以自行制造汽车。美国谷歌集团和苹果集团都已进入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核心商业领域。他们有潜力与传统汽车制造商一较高下,成为现有知名汽车制造品牌的强有力竞争对手。而且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都很强大,有实力助其一臂之力,达成所愿:腾讯与台湾电气制造商富士康的合作,乐视TV与北京汽车、加利福尼亚硅谷新企业“法拉第未来”和Atieva的协同作战,这些都是行业内的知名案例。百度与德国企业宝马合作,研发自动化驾驶;阿里巴巴主导自行研发,但也与上汽合作紧密。小米虽然隐藏的很深,但很多线索都表明这家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苹果的竞争对手,正在闭门造车,紧锣密鼓研发自己的车型。

图表2: “车联网”旨在加强中国技术

摘自《中国制造2025》--专家委员会呼吁推动“联网驾驶”,以增加中国技术的市场份额

汽车数字化:国际汽车生产商开始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冬

来源:中国制造核心技术2015年路线图 | http://www.cae.cn/cae/html/files/2015-10/29/20151029105822561730637.pdf

2、对海外公司中国区业务的威胁

与欧洲和美国不同,中国政府尝试通过政策调控将汽车行业的发展引导至政策所希望的发展轨道上,并通过工业政策为本土汽车制造商带去更多的好处。在这方面,政策主要集中在两大技术领域:电动出行和车联网。因为在这两大领域中海外企业还没有形成主导的态势。

2.1车联网应加强中国企业的实力

北京希望能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便他们自行研发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 这将帮助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进而在第二阶段占领国际市场。中国政府2013年以来在电动出行领域所推行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其所愿,本土企业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拥有了75%的市场份额。(注2)中国有一个针对本土企业的纯电动车促进项目,并中心加以协调。另外,全国兴建了大量的充电基础设施,并且采用了中国自己的标准。这两点都是行业迅猛发展的基础。(注3)中国政府通过车联网将其战略继续推进下去:他们支持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化领域的发展,尝试给予本土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这样做不仅能让汽车集团得益,也推动了其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为互联网经济、信息和通讯行业和中国的软件开放商带去了一个春天。

2.2 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调控政策

在接下去的几年里,中国将加强相关的调控。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目前在“十三五”计划的框架下制定了车联网发展战略。中国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内部文件发布一项交通领域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和颁布一组有关交通行业网络安全的战略方案。除此之外,“中国制造2025 ” (注4)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注5)这两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两大政策都将汽车电子化和交通行业的电子化作为关键,旨在加强中国技术的运用(图表2)。只要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中国政府将专注点移到其他问题上,中国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来施行这两大战略。施行战略也意味着将加强国家对产业政策的调控。中国汽车行业内的海外企业将在今后几年进一步处于劣势。

2.3 市场不公平竞争

各类中国企业在汽车行业中的努力和投入,其驱动还是主要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很多中国企业现如今之所以如此强大,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在汽车行业中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国家帮助了本国企业应对来自海外企业的挑战。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受到了国家尤为大力的扶植。国家保护主义和文化稽查也让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变得举步维艰,这些障碍甚至将一些海外企业--例如谷歌--驱赶出了本国市场。其结果是: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领域为中国企业所主导。

在一些敏感的商业领域,中国政府也一样将国际竞争对手挡在了门外:例如卫星导航倡导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技术,在远程通讯基础设施方面也是如此。智能交通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商选择也遵循着同样的模式:许多相关领域的企业,以及该领域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从建立初期便获得了国家的资助,比如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至今仍享受着国家调控所带来的优势。中国企业往往有机会参与确定技术标准,国家也在调拨研发资金和政府采购方面优先考虑本土企业,这些都影响了竞争的公平性。

中国企业建立跨行业的“车联网”联盟并不是一个巧合。中国交通运输部支持中国互联网集团和汽车工业的合作,这点我们可以在政府规划报告中明确地读到。另一方面,政府也做了牵头人,促使国家军工集团和互联网企业在交通领域进行合作。

2.4基础设施和标准迎合行业政策的需要

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努力为汽车创立一套自己的数字生态体系;同时,中国政府也致力于在本国打造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本土技术和标准为中国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北京不想再屈从于国际IT标准、专利和与之相关的许可证费用。反之,中国政府决心要将中国标准带向世界。标准涉及智能交通系统、卫星导航和远程通讯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汽车联网后与这套基础设施体系的关联度越高,中国市场的技术框架条件和美国与欧洲的差别化就越大。

2.5 数据信息上报国家引发安全争议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电动汽车都会将有关地点和电池状态的信息传输给国家相关机构。如果中国政府对数据硬性上报的规定越来越严的话,这一发展对于企业敏感数据将有可能形成威胁。未来数字基础设施越深入汽车的方方面面,对汽车和车载数据的安全性威胁就会越大。在中国,许多物流和出租行业的新车按照规定都必须安装车载单元。这一车载单元可以通过CAN-Bus这一控制设备的联网系统接触到汽车各类数据。数据包含驾驶人员的身份和完整无死角的行车记录,除此之外还包含许多技术信息,例如汽车电池的状态。电动车厂家可以运用这些所获取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也将传递给国家机构。

国家使用这些数据制定交通政策。安全部门也对这些数据有着不设限制的调取权力。另外,中交兴路车联网将同一数据库运用到货车司机线上线下的交互平台上。中国交通运输部将在未来更加频繁地使用所采集的数据来计算和评价交通相关企业的信贷能力。员工的失职将对企业的贷款条件、土地使用权和企业在政府招标方面的成功率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能获得私家车的行车数据,中国的汽车保险公司目前也已摆好架势,准备采取行动。他们正与国家军工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合作先期的实验项目,研发里程计费保险系统。项目一旦成功,中国政府可能将硬性要求统一采用这一系统。

3、总结:及时采取应对

中国是欧洲和美国汽车企业的一大重要市场,而这一市场正在颠覆行业内的各种惯常和习惯。虽说可能仍需几年我们才能确切感知到这些改变和偏离所带来的影响,但是行动迫在眉睫。如果想长期在中国汽车市场取得成功,就不能束手待毙,政府、行业协会和所有企业应尽快采取应对的行动。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采取的措施

建立联盟

建立跨国家跨行业的广泛利益联盟。因为信息保护和IT基础设施的标准不仅限于汽车行业。

施加影响力

在数据信息保护和网络法律方面施加影响,让中国领导层--最高决策层--了解问题的重要性。

让中国参与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中,任何时候都应避免单方面行动。

企业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更好的战略部署

将核心商业领域之外的市场发展也纳入战略发展规划

分析和理解中国客户的电子化产品使用习惯

了解新的竞争对手和他们的战略特点,分析这些对手可能对自身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考量与新晋市场竞争对手的合作可能,成为车联网发展中国旗舰的一部分

在战略上准备接受国家调控

掌握和使用市场潜力--控制风险,中国有较高的不可预测性。

增强竞争力

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研发应当首要关注电子产品的使用

根据中国电子生态体系的特点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产品

调整自身,以适应高速的发展和较短产品周期的要求

积极参与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

深入参与标准化的进程,在这方面可与新晋的市场竞争对手和行业联盟企业合作

在省市层面上参与实验项目

1 | 这一研究结果基于对中文原文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大量搜集和分析(文献内容包括:针对汽车行业的政治纲领、文献和背景信息)、对企业和企业实践的广泛分析研究,以及对2014年和2015年就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所举办的各类公共讨论和专业讨论的研究。

2 | http://nev.ofweek.com/2015-07/ART-71008-8420-28978599.html

3 | http://www.merics.org/de/merics-analysen/analysechina-monitor/

merics-china-monitor-no-17.html

4 |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5 |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6 | www.95155.com

(本文为富基商业评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发公众号私信告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