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沈阳沙河子那里曾经种满莲花?

(原创文字,版权所有)

沈阳沙河子那里曾经种满莲花?

有首老歌这样唱:山呦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沈阳也一样,山也还是那座山,不管是辉山晴雪还是天柱排青,青山依旧在。当年城里房子矮,远远地还能望到东部的青山,如今山上绿意,却逐渐侵入城市,东部青山半入城。

时光流转,山仍不变。但水就不一样了,山不转水转,对于沈阳来说,水的变化,的确是非常之大。而当年因水而设的风景,很多已不复存在。

沈阳沙河子那里曾经种满莲花?七十二个水坑防“看海”

“潦水无劳闸放行,不愁春雨涨连城。雨晴恰称妾心意,七十二坑春水平。”这是著名的缪翰林——缪润绂在《沈阳百咏》第二首《七十二坑》诗中描写的当时沈阳城雨后的景象。在缪润绂的注释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城内有人造水坑七十二个,老百姓称为“泡子”。每年春夏之际,沈阳从无泛溢之虞,就是因为七十二泡子起到了蓄水泄洪的作用。

古代沈阳,并没有集中供水的设施,衙署和人家,多在院中设井取水,以便日用。至于排水,一般都是在马路或胡同两侧各挖一道沟渠,汇集道路和两侧建筑的排水。估计,这样的排水沟在当时的沈阳能有千条之多。

当时每逢雨季,雨水顺着街道和胡同两侧的排水沟流向低洼的七十二坑内。因为有了这七十二个坑,沈阳没有了“看海”的烦恼。除了蓄水功能,这七十二个水池,也是盛京城内的七十二处水景,那时候的沈阳,虽然不是家家尽枕河,也是水塘遍布的别致之城了。

不过,这七十二坑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修筑城墙时取土而形成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七十二坑的确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城内雨水汇集到七十二坑内,再由七十二坑排向城外的护城河。

当然了,说是七十二个水泡子,恐怕也是一个概数,只是因为“七十二”符合七十二地煞星的传说而已。

沈阳沙河子那里曾经种满莲花?沙河子那里曾经种满莲花?

如果说七十二泡的最主要目的是蓄水泄洪的话,那么,另外一个被津津乐道的风景,恐怕就是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花泊”了。

缪润绂这样描写《花泊观莲》:“盈盈青草泊,冉冉红莲长。城远空尘嚣,溪清入幽赏。花开五六月,游纵日来往。载酒移菱舟,冲波荡兰桨。榜人预一声,举头烟月上。”看得出来,这个地方是当年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莲叶接天碧,荷花映日红,更能荡舟载酒,邀月对歌。如此风光无限,加上游人如织,可算是当时的“5A”级景点了。

缪润绂记载“花泊”时距今有一百几十年了,如今,这个著名的荷塘景色却一点踪迹都没有了。它到底在哪里呢?好在缪翰林在另外一本书《陪京杂述》中有记载:“花泊观莲:在城北十里”。其后又在该书“胜境”篇中的“莲花泊”条目里说:“莲花泊:即沙河子,在城西北十五里。”在城北多少里咱换算不明白,但“沙河子”这仨字儿咱可眼熟。现在买卖二手自行车的那疙瘩,不就叫沙河子吗?

还真是这个地方。有专家考证,现在的北运河,是清宣统三年(1911)春,沿浑河古河道重新挖掘的。7200年前,浑河流经这里的时候,养育了咱们的老祖先——新乐人。后来不知道咋的,浑河就拐了,据说拐到了五里河那里,然后又拐了,拐到了现在浑河那块了。

根据专家的研究,花泊这个湖泊,可能就是当年浑河古河道上遗留的一个湖泊,不过,到了1911年开凿永利河(也就是北运河)时,很可能将这个风景区给破坏了,“花泊”消失。咱们自然也就看不到那池荷花了。缪润绂的《陪京杂述》是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的。而其中的“八景”中的“花泊观莲”(沙河子),据了解,是在30年后,该景观自然消失。这样,就和沿浑河古河道开凿永利河的时间,即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体相吻合。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花泊观莲的地方,是柳条湖,也就是现在九一八历史纪念馆那里,但并没有太多的史料支持,究竟是否是这里,还真不好说。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在沈阳,曾经有这样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湖泊,那里是接天莲叶,满目莲花,绝对的美景。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