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有多少神童传说 其实是一段悲剧史?

最近,媒体还原了一名神童的今昔悲欢——他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然而,这名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延续神奇。2003年,他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后来求职、求学一路坎坷。目前已结婚成家,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4年。和古人所记《伤仲永》多有类似,今昔对比亦可谓“泯然众人矣”。

华商报:

魏永康的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了。魏永康之所以成为“仲永”,和母亲曾学梅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但反过来,当魏永康一路顺风顺水,在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之前,谁又敢说她的教育方式有任何问题?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谁都不能否认,学习成绩好,这是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最大期待和梦想,所以,才有拼了命地买学区房,所以,才有放弃周末休息,也要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培训班,……所有人只能无奈地顺从于以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的扭曲卡槽中,家长累,孩子也累,不累不行。

完全可以相信,作为母亲,曾学梅的所作所为,在她内心,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唯有过硬的学习成绩才是未来成长之路上最大的筹码。所以,指责这个普通的母亲并不公平。

京华时报:

说来还是很多家长内心里,有一颗“望子成龙”又急功近利急不可耐的心,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有出息。这种心愿太急迫,育子之路就可能走偏。说到底,这是一种病,一种崇拜智商的病,崇拜成功的病,更以智力发育为通往成功的惟一路径,以为一俊可以遮百丑。

人总是要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不能在自家温室里待一辈子。要习得这种生存本领,智商重要,情商同样重要。学习重要,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同样重要。这种社会生存能力,需要从小习得,不可能凭空获取。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不太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长大后的社会生存总是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至于那些从小就被当作神童而圈起来的人,这种代价往往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这个道理,很多家长其实也明白,只是在实践中失了准寸,往往是自己能代劳的都替孩子代劳了,结果就是孩子无法再“劳”了。孩子终要长大,终要放飞,与其任他将来吃苦受罪,不如让他现在就受罪吃苦。与其一直握在手心将来无法放手,不如现在试着放放手。但愿这个神童悲剧故事能让今天的父母读懂这些内在的常理。

长沙晚报:

凭借“当代伤仲永”就能起到引以为戒的效果吗?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父母们在教育问题上进行着残酷地竞争,并常常感叹身不由己。过分拔高孩子的天分,暗含着这样的心理:我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佼佼者。可是,一个幸福的社会,难道不是更需要有着良好修养,有着一技之长,能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之贡献的普通人?

魏永康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她忏悔:“是我害了他”。这样的忏悔,不仅是为他的学业,也为他的生活。我想,其中为生活的因素可能更多些,有哪个母亲不希望已成年的子女成为会生活的人呢?

只是,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下,如何去劝导一位焦虑的母亲呢?让一位母亲一时改变观念容易,但社会整体的浮躁还是会让越来越多的父母陷入焦虑之中,进而在孩子的教育上继续舍本逐末。要想从根本改变,就需要在定义成功时,少一些功利性,对待天分时,少一些捧杀与棒杀,多一些自然的呵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