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中国网评:不让"苍蝇"乱飞关键别有"味"可寻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的查处力度,成效显著。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印证了这点。但仍然有一些“苍蝇”或独自潜藏于群众身边,或聚集群众身旁。这些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不仅破坏党和政府形象,更直接侵害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刺痛民心。 (4月13日 半月谈网 )

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有味道可寻,苍蝇便会一个劲儿地往上扑;只要有利益可图,“苍蝇”便会想方设法地盘剥,哪怕只是农村低保户的“养命钱”,农业保险的“救灾钱”,农民耕地补偿款的“土地钱”,贫困家庭“扶贫款”……看来,“苍蝇”虽小,却经常“飞”在群众身边,让群众深受其害,并腐蚀党的执政根基,实在是面目可憎,必须予以严厉惩治。但笔者以为,要遏制在末梢“吸血”导致“痛痒”一片,要让基层“苍蝇”不乱飞,关键还在别有味可寻。

而此“味”,说白了,无论是基层贪腐的强占掠夺型,还是伪造骗取型,或是吃拿卡要型,亦或是贪污挪用型,皆为监督之殇下的权力寻租、官小权大、小官大贪的“权味”“腐味”。诚然“苍蝇”乱飞,除了他们的主观原因外,但更多的还在我们的防范和监督措施存在不足和漏洞。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如农民盖房子、办低保等都要基层干部批条子,虽然这些权力看上去不起眼,可“含金量”颇高。往往容易诱发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

“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葱。”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真金白银大量投向基层,一些借机侵蚀惠农资金的贪腐蛀虫也不断出现。就如同一些地方过去村干部没人干,但近些年却“抢着干”,原因之一就是国家惠农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多,一些人认为“有油水可捞”。鉴于此,要让“腐味”不可寻,须得在决策机制、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方面,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规定,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实现靠制度治权,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味”的土壤。

群众利益无小事,惩治腐败更应无盲区。事实上,针对基层财务管理,针对拥有权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干部,不乏很多制度。甚至一些地方还实行了多重审核制,缘何依然“漏洞百出”?归为一点,实际落实存在问题;在申报核实、资金拨付、补贴发放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群众理财、民主监督职能名存实亡;而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碍于各方压力,又不敢放手管理。看来,在加大监督,加强对“小贪”惩治力度的同时,需要完善“全链条”监管,落实基层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理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增强纪委监督作用,摆脱人为因素干扰,彻底清除反腐败死角。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让“苍蝇”乱飞,还得将权力晒出来,才能够挤压权力的寻租空间。因为加强监管,让监管有效,不能只依赖于上级部门和官员自身,不能单靠纪检部门。务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更大损失。同时,梳理并公示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的权力,让群众充分了解领导干部权责清单,为基层干部的行为装上了监督的“眼睛”,筑牢反腐的堤坝。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苍蝇”虽小也是腐败“毒瘤”。“苍蝇”乱飞,再次给各级监督部门以警醒,如何做到反对腐败不弃微末、不留死角?如何以“打老虎”般的勇气拍掉“苍蝇”?如何对“苍蝇”腐败现象“零容忍”?如何切断贪腐的“味”?千万不要任由苍蝇嗡嗡,将群众对于党的信任大打折扣,极大地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文/鱼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