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如果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4月14日至16日,日本南部九州地区熊本县连续发生7.3级强震,目前已造成至少41人遇难,数千人受伤。

今日7时58分,厄瓜多尔(北纬0.35度,西经79.95度)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就在7.8级强震发生前,厄瓜多尔还发生了一次里氏4.8级的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两次地震相隔仅11分钟。

近期,缅甸、阿富汗、菲律宾等亚太多国也发生了里氏5.0级以上地震。

有媒体猜测全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专家表示,从2004年开始,学术界就普遍认为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全球地震活跃期以8.5级以上地震的次数和频次来衡量,一个周期约50年。

不管现在是不是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了解一些地震救援的知识总是极好的。

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现在已拥有世界领先的防灾救灾机制,其抗震经验值得借鉴。

我们应对地震,无非就是这以下两个方面:震前的预防和震后的救援。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是如何预防地震的。

1.建筑

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要求除木结构住宅外,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每一次地震以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阪神地震之后,这部法律已分别在1992、2000、2006年经过三次修改。

另外,在日本人的理念中,学校体育馆等设施能够容纳较多难民、周边隔离带又能防止一定程度防止火灾等蔓延,是理想的避难场所,在阪神大地震中,公立中小学曾经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为地震的几十万难民提供了安身之地。

阪神地震之后,更加让日本人对校舍避难非常重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实施了"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进行全面的抗震检查,不符合文部省(日本的教育部)最新抗震要求的学校需要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

如果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对日本阪神经济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震害,造成6500余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同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明确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抵抗7级以上的强震。图为1995年1月,神户。

2.预警机制

与美国类似,日本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过以地震预报为目标的研究,还曾经实施了5个有关地震预报的"五年计划"。但随着国际地震学界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否认了地震能精准预测的可能性,日本对地震的研究重点也逐渐放弃了地震预测。

如果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日本耗资数千万美元,打造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旨在侦测地震最初迹象,并赶在地震爆发前向震中附近城市发出警报,帮助人们获得数秒钟的逃生时间。图为2012年10月,东京电力公司员工在进行地震演习。

现在,日本负责监控地震的主要机构--国家气象厅,依然在通过监测系统在24小时不断地对地壳活动进行检测,但更多地是为确保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计算出震源、规模、是否引发海啸并发出海啸警报和预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在一场地震被检测到的时候,要马上把有关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警察机构、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并进一步发布至民宅、学校甚至船舶等地方。

虽然日本气象厅早已不再试图精准预测地震,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地震的"临震警报",即在地震来到人身边的几十秒之内发出通知。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地震袭来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预警,也可以让高速行驶的列车提前减速;让正在运行的电梯迅速停靠接近的楼层并开门;或者让人们及时关掉煤气避免火灾。

3.决策机构

负责向民众公布预测报告的机构,是政府下设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防灾会议"。这一机构的主席由日本首相亲自担任,成员由防灾担当大臣、内阁各部长、四家指定公共机构--包括日本电讯电话公司(NTT)、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银行、日本红十字会的负责人以及四名科学领域权威学者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全国防灾基本计划和审议有关防灾的重要事项,其下设的"专门调查会"负责为会议出台报告提供各种资料。

4.防震意识

多年的防灾教育,让日本民众十分重视住宅是否具备足够的抗震性能;家具是否被牢牢固定在墙上;床边有没有摆放防灾背包;里面是否装有足够的食品及求生物品。可以说,日本人的防灾意识几乎贯彻到工作、生活的每个环节。

如果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左图为防灾炊事用品,右图为日本家庭防灾包内的用品。

接下来,我们看看地震发生后最为关键的救援环节都有哪些亮点。

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灾害发生后,往往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共救、最后才轮到政府施行"公救"。在日本,地震后的自救、共救往往优于公救。这倒不是政府推诿责任,而是因为地震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的通讯系统和交通运输中断,中央政府很难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外部救援人员一般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赶赴灾区,一切都等来自政府的公救会失去救援的黄金时间。

如果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每次地震后,日本灾民总能在社会机构的帮助下迅速恢复“生命线”——可以免费饮用三得利公司自动贩售机的饮料;711全部免费提供食品;大超市开放空间以供灾民休息。图为2011年3月13日,日本仙台,受灾民众排队取水。

日本各地基本上都提倡居民在房屋内储备三至五天的应急食品和药品,床边摆放防灾背包,包里装有足够的食品饮料以及手电、口哨、收音机等必要的求生物品。工厂和学校经常进行防灾演习和避难训练。日本的地震预报系统会尽可能早地通过电视、广播等网络播报地震参考信息。在了解震情动态的情况下,有了应急准备及训练,一个地区的居民就能在震前离开房屋,震后相互救助,并在第一时间尽量挖掘出被埋在废墟中的邻居,对伤员进行急救,从而大大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死伤。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大多数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日本政府并不鼓励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参与救援,各地前往灾区参加救援活动的志愿者,必须经过培训。

日本防震救灾经验乃多年积累而成。可以说,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日本人是真正做到了"有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无患"。

(本文综编自网易新闻、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天涯论坛等)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