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世界大战中中国人为什么善待德侨?

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与德国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一战后,就如何处置德侨问题,协约国不断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最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没能享有自主处置敌侨的权利,被迫遣送了在华部分德侨。而在二战中,中国的很多城市接纳了犹太难民。

日前,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外侨与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历史系魏兵兵博士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分别就一战在华德侨的被驱逐和二战在华犹太人的被接纳做了介绍。

世界大战中中国人为什么善待德侨?

上街庆祝一战胜利的中国民众。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参战国,最后都是战胜国。有趣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与德国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战中,中国除了向欧洲派遣了十余万华工帮助协约国修筑工事、清理道路和铁路、修建桥梁、抢救伤患等艰苦的战地后勤工作外,沟壕战之后,他们还从事挖壕沟的工作,最后有2万余人死在欧洲,但没有得到协约国的承认。除此之外,中国并未有实质的参战行为,即便一战中的日德战争在中国青岛展开,中国也只是一个旁观者。然而,在一战后,就如何处置德侨问题,协约国却不断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最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没能享有自主处置敌侨的权利,被迫遣送了在华部分德侨。这是除巴黎和会外,中国在一战后又一次“不败而败”的例证。

世界大战中中国人为什么善待德侨?

1917年8月12日,中国劳工在欧洲。

中国一战后遣返德侨过程中,主要受来自英国的压力。中方在遣返过程中对德侨始终给予照顾和保护,并以各种理由让大量德侨继续留在中国,这成为1920至1930年代,德国与国民党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甚至成为抗日战争初期,除苏联外仅有的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而在二战中,上海却成为遭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避难的天堂。除了上海,其实还有很多中国城市也接纳了犹太难民。

一战后中国遣送德侨

1917年8月14日,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并开始对德国在华的各项特殊权益进行了强制措施,如撤废德国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暂停向德拨付庚子赔款,撤销德国领事裁判权等。与此同时,普通德侨及其经营的产业,北京政府则按照国际惯例,基本上采取宽大的保护性政策:德侨可自主决定去留,自愿离境者经政府批准并发给护照,由军警照指定路线护送出境。对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的德侨,经登记核准后,可在原居住地继续居住,其生命、私人财产仍受保护。而对于新申请入境的德国人,政府一般仍不拒绝。

北京政府自称其处置德侨的办法乃是依据战时国际公法,并参照日本对德宣战后的措施而制定的,并表示在保护德侨的同时会严密监视他们的举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北京政府对德侨的监管十分松懈。当时,欧洲各交战国对境内敌侨都采取严格监视,并采取了看管政策。对于北京政府处置德侨的办法,其他协约国感到不满,其中英国是最为积极主张严厉处置德侨的国家。

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屡次施压,北京政府对拘禁德侨的态度仍然很消极,总是设法敷衍。这引起协约国方面的强烈不满,1918年10月30日,各协约国驻华公使代表各自政府,联合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责中国参战不力,并列举了12点注意事项,其中就包括纵容敌侨,如不“补救”,则会影响中国在战后和会中的地位和礼仪。此时大战结束指日可待,加之确实有协约国不愿看到中国参加和会,北京政府只得在11月10日表示对备忘录照办不怠。

中国政府给出答复的第二天,德国就投降了,一战宣告结束。11月底,北京政府外交部设立了“取缔敌侨委员会”,负责处理德侨事务。这时,英国公使朱尔典又重新提出要遣送敌侨,而不是此前备忘录中的拘禁重要敌侨。尽管朱尔典一再催促,甚至准备承担三分之一的遣送费用,但北京政府却迟迟不明确表态,直到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才最终做出遣送敌侨的决定。“说是敌侨,由于奥匈帝国在华侨民甚少,其实基本上还是德侨,英国政府所针对的也主要是德国的在华利益。”魏兵兵说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