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穆陵关:齐国南大门,天下第一关| 朐记

穆陵关:齐国南大门,天下第一关| 朐记

关于穆陵关名字的由来,中国长城研究协会会员刘世松讲了一个动人的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如此神奇的传说自然是后人杜撰,但由于穆陵关处于地理要害、四方文明融汇之处,确实自古以来便是战事频发之地。

穆陵关:齐国南大门,天下第一关| 朐记

穆陵关东侧齐长城遗址

穆陵关:齐国南大门,天下第一关| 朐记

明代嘉靖年间增修穆陵碑

“巍巍东镇穆陵西,岌岌峰峦望路迷。古庙重重春带雪,穹碑矗矗夜生翳。”这是明朝刘丙在《游东镇律诗》中对当时雄浑奇谲的穆陵关的描写。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座曾经的“天下第一关”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威严与英武,关体消失殆尽,只剩下几截断断续续的墙体,被黄土包裹着,虽不复本来面目,却仍然透出一股雄伟浑厚。登上城墙,极目眺望,远处连绵群山柔和的线条连为一体,近处原本分属齐鲁两国的庄稼在旷野之中相映成趣,凛冽的山风呼啸而过,冰凉的细雨时骤时缓,仿佛让人感觉到这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的悲烈与肃杀。

穆陵关位于沂水县马站镇北部关顶村,盘踞齐长城中段,群山拱卫,地势险狭。由于其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军事重地,历朝历代多遣兵驻守,建置修葺。

齐长城千里,第一关穆陵

据《古骈邑·穆陵关》记载:穆陵,齐国南门也。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

现在,穆陵关所在的齐长城马站段,墙体仍保留90%以上,其中,穆陵关的西侧两段,长约1000米,东侧一段长约500米,长城遗迹高约4米,宽5-8米,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能见齐长城高大宏伟的轮廓。

家住关顶村的刘顺贤今年已经85岁。据刘大爷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墙体很高,一个成年人站在城墙下面举着锄头都够不到城墙顶。而由于穆陵关附近道路不便行走,行人多在墙顶通行,“我每天都从上边走过,还经常在上边玩,对它非常熟悉。”刘大爷说。如今城墙之上已裹满黄土,当初墙上玩耍的孩童也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只有岁月的车轮还在不停地滚动,碾压着世间万物当年的风华。

关于穆陵关名字的由来,中国长城研究协会会员刘世松讲了一个动人的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此地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心情格外欢畅,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历时日久,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今穆陵关东侧有“梳妆楼”遗址,传为穆王、盛姬所留。后人因穆王爱妃盛姬陵墓在此,遂将此山称之为穆陵。

传说毕竟是传说,尽管周穆王与盛姬可能到过沂山,但《穆天子传》明载:“葬盛姬于乐池之南”,不在大岘。实际上,穆陵之名,可能是依据此山地理特征而得。“穆”字有温和、壮美之义,“陵”字是指高大的山岭。因此,穆陵本义应当是温和、壮美之山。

据刘世松介绍,早在穆王之前,穆陵就已名满天下了。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文王、武王灭殷商的赫赫功勋,受封于齐,建都营邱。据《左传》载:“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管仲云‘齐地南至穆陵’。”又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是“穆陵”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察西周时期全图,可以发现:辽阔的西周版图上,惟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穆陵关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地图上的关隘,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关”。西周始建于公元前1044年,结束于公元前771年,就算穆陵关始建于西周晚期,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而齐长城却是齐桓公时期开始修建,也是因此才有了“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的说法。

兵家必争地,战火无止息

穆陵关作为四方文化汇集之地,流传下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就是“赵匡胤大战韩通”的传说。

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周为宋,登基称帝。韩通不服,据守穆陵关,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赵匡胤对垒。传说韩通为沂山通臂猿转世,其臂可伸长丈二,有万夫不当之勇。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也斗不过有神通法术的韩通,苦战一天,败下阵来。赵匡胤夜宿山神庙,梦沂山神相告:明日再战,我当助你一臂之力。次日,赵匡胤再与韩通决战穆陵关,当韩通再次施展法术伸出丈二神臂时,却被关楼垛口死死卡住,怎么也抽不出来,被赵匡胤所擒。

当地村民介绍说,马站这个地名的来历也和这段传说相关:赵匡胤抓住韩通之后,命士兵将韩通双脚拴住,绑在自己的马后,催马向南疾驰。经一处,赵匡胤立马休息,便命名此处为“马站”,又经一处,赵匡胤饮马漱口,便命名为“沭水”,又将自己战马倒伏韩通处,变“倒”为“道”,命名“道托”,将韩通死处命名为“韩家哭”(今韩家曲)。后来为感谢沂山神相助,赵匡胤下令重建沂山神庙,赐名“东镇庙”。

如此神奇的传说自然是后人杜撰,但由于穆陵关处于地理要害、四方文明融汇之处,确实自古以来便是战事频发之地。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

据刘世松介绍,穆陵关最著名的战事是不战而取穆陵。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兴兵抢掠东晋的淮北地区,东晋大将刘裕率兵反击,水陆并进,征伐南燕。慕容超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六月,晋军已进至穆陵关前的东莞县城,慕容超忙派遣人马进据临朐。刘裕认为南燕不可能扼守穆陵,于是大军沿葫芦岭北进,翻越龙山,直取穆陵。而南燕慕容超则认为即便让敌人越过穆陵关而进到平原地区,也能用精锐部队将其击溃。当刘裕大军挺进穆陵关时,发现穆陵关全无南燕军踪影,雄关变空关。晋军不费一兵一卒,轻取穆陵天险。刘裕大喜,指天而笑曰:“虏已入我掌中。”晋军最终攻克广固,慕容超被俘,南燕灭亡。

穆陵关的最后一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由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五个昼夜。当年参加穆陵抗战的老战士刘宗钧,留下了《穆陵抗战》的诗篇:“穆陵关前挫敌锋,海军健儿展雄风。血沃齐鲁垂青史,愧煞南逃十万兵。六百英烈壮山河,功过自有后人评。试看关顶鏖战处,故垒依稀记峥嵘。”

文明汇聚地,萧萧忆往昔

穆陵关周围遍布历史遗迹,关北有常将军庙遗址,关东北侧是普照寺遗址,关东侧有韩通城遗址和梳妆楼遗址,关南10公里有杨家城子古汉城遗址和杨家珠江古汉城遗址。除此之外,据文献记载与群众所述,穆陵关附近还有纪念刘裕的彭城王庙、城隍庙、关爷庙等。

相传穆陵关曾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宣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由上可知,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关上曾有古槐古柏五棵,已有数千年之久。

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迸出的鲜血改变了穆陵关应有的沉寂,但是时光却让它在经历了一段段轰轰作响的峥嵘岁月之后沉淀出了一份宁静。如今的穆陵关原址只有满积的石土和草树,站在城墙上俯瞰南北,几千年前,就在这里齐鲁两国虎视眈眈,互怀戒心。如今,穆陵关消失了,唯有齐长城继续观看着万物的变迁。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当时间洗净所有的猜疑与隔阂,当所有的争端与战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只有历史本身才拥有恒久生存的土壤。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自然的剥蚀与人为的破坏已经使穆陵雄关及常将军庙、普照寺、韩通城、千年古树等文物古迹荡然无存,而那苍茫古长城,还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面对着先人们留下的遗迹,后人剩下的只有万千感慨。凝视着如此雄关厚重的历史,感受着当年齐鲁边界肃杀,思虑的触角仿佛已经延伸到几千年前。

作者王志浩王建 来源大众日报

本平台可投稿,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但需原创。

须在本平台首发,2日内不得在其它同级平台发布。

投稿邮箱:qujinewmedi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