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这几天,“魏则西事件”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虚假医疗广告”的关注。虚假医疗手段骗人的功夫五花八门,但若能不轻信“名人”,不迷信“秘方”,不追求迅速治愈,善于查询资质证明,或许你能逃过这一劫。

下面,科通君就来给大家说说:虚假医疗广告骗人的手段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为何管不住呢?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文/记者 李鹏、洪广玉

(原载于2013年3月25日《科技生活》周刊)

“随手曝光虚假医药广告”活动发起人之一、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有接近9000家民营医院,其中88%都在100张病床以下,有些医生没有执业许可证,有些则整个医院都没有资质。但这些医院也要生存,因此,打虚假医疗广告就成为一些民营医院、不正规的民营专科医院“招揽生意”的重要谋生手段。

知名打假人王海坦言,假冒医院、不正规医院和医疗用品生产机构欺骗消费者的方式五花八门,可以说把假医、假药、假患者、假病例、假治疗都集纳进去了。“这些已经不是职业道德的问题了,而是赤裸裸的诈骗!”王海说。

虚假医疗广告如何行骗?

▋1.夸大中医中药功效,保健品当药品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案例:

打着中医旗号,自称是名医世家,祖传秘方,使用名贵稀有药材进行宣传的自古已有,现在更是遍地开花。

在专家医药学网站丁香园盘点的一份“2012年虚假医疗广告一览”中,记者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中医”有关,包括“七叶神安滴丸”“古汉养生酒”等,其中一款名为“补肺丸”的产品,其官方网站上显示,这一产品由熟地黄、党参、蜜炙黄芪和桑白皮等中药制成,宣称能“补肺液,强肺气,提升肺动力,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从根上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其列举的患者案例中也在宣称这种疗效。

●调查:

北京市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教授表示,有些支气管炎确实跟免疫力有关,按照中药理论,这些药材也可能提高免疫力,但只能说有可能,具体有多少疗效并不确定。“无论产品怎么宣传,首先要看国家食药监管是否批准了这个厂家的这种产品,看能否查到的批准文号,如果有批准文号,还要对照它的说明书,看是否存在夸大宣传。”

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官网上查询了“补肺丸”的批准文号,发现其确实存在,但是在备案的说明书中,只看到“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的功能,并没有其官网上所宣称的各种治疗效果。

●点评:

西医、西药的疗效一般都是很确切的,可以从临床实验结果得到充分的说明。但是中医、中药的疗效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在现实中,很多骗子正是抓住中医的这种“模糊性”进行宣传,而基于中医药的很多保健品也是如此。

很多虚假医疗广告中吹嘘一种药能够治疗多种甚至是数十种疾病,这明显是骗人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够包治百病的药,要是真有这样的药,其发明者早就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了。(刘国基 北京大学广告系教授)

●支招:

违法药品、保健品广告针对的多为老年且体弱多病的人群,集中在抗风湿类、胃炎、哮喘、皮肤病、糖尿病、男性疾病系列的药品,大多是治疗慢性疾病的。只要登录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进行查询比对,就能过滤掉绝大部分“假药”。

《2011-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年度监测报告》显示:

2011年网络关键字搜索广告规模达到167.0亿,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62.8%提升到71.0%。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竞价排名助推医疗广告泛滥:

搜索引擎按照付费最高者排名靠前的原则,对购买了同一关键词的网站进行排名的一种方式,叫竞价排名。如:企业主购买了 “北京最好的医院”这个关键词,当消费者或网民寻找“北京最好的医院”的信息时,该企业就会优先被找到。每次有效点击收费根据关键词购买的竞争激烈程度从几毛钱到几百块不等。例如,“无痛人流”的有效点击收费均价为62.35元/次。“宫颈肌瘤”最高竞价为171.95元/次;均价为18.79元/次。

但通常,搜索引擎对推广内容是否虚假违法并不过问。一些既没有医疗广告批号,也没有《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的所谓医疗信息充斥网络。

违法发布保健品广告,主要违法行为有:

  1. 未标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广告批准文号;

  2. 冒充药品,宣称对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3. 夸大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例如在药监审批的仅为抗疲劳保健功能,却夸大宣传提高免疫力、增强性功能等等;

  4. 利用国家机关、医疗机构、专家、医务人员或消费者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

  5. 渲染夸大疾病导致的身体危害;

  6. 与药品以及同行业保健品进行对比;

  7. 未标明 “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

网络医疗广告违法的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 八成以上的医疗机构发布网络广告未标注医疗广告审批号,未办理医疗机构网站的前置审批;

  2. 超出医疗广告范围宣传;

  3. 冒充部队医院,标有:“解放军×××医院、武警××医院”,国旗国徽等;

  4. 以科室名义做广告;

  5. 非法网上诊疗;

  6. 发布禁止广告宣传的疾病治疗广告;

  7. 使用专家、患者名义做广告;

  8. 一些无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机构冒充医疗机构发布整形广告。

违法发布食品广告,主要违法行为:

  1. 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保健品原料,涉嫌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

  2. 网页宣传治疗各种疾病,且无任何药品副作用;

  3. 宣传 “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等多种保健功能;

  4. 利用专家及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

  5. 使用数据、引用文摘未表明出处。

2.利用名人夸大宣传或者行骗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案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陈可冀院士一说起自己的名字被假冒,就非常生气。数年前,东北一家民营医院打着他的旗号在网上招摇撞骗。他给医院打电话抗议,没想到对方一直置之不理。之后,陈院士直接把电话打到这家医院所在省的有关部门,医院才从网上撤掉他的相关信息。曾经有患者找到陈可冀,质问他为何把自己的病治得越来越严重。但陈院士表示,他压根没见过这个患者,后来才知道患者是在打着他的旗号的医院里就诊的。

●调查:

在名人代言的医疗广告中,有少部分是知名影视演员、专家、甚至是“伪专家”亲自出场的,但更多的虚假医疗广告却是名人、医疗专家被“代言”的。很多不知名的民营医院都在自己的网站上贴着“名医”的照片,有的甚至写着“某某部队专家”。

更有甚者,还打起国家领导人的注意。鄂尔多斯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在一次广告监测中发现,该市某药馆在DM广告上发布了一则药品销售广告,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药品生产企业的图片。该广告宣传行为涉嫌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销售药品、招揽顾客。 而我国《广告法》第7条第二款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点评:

名人代言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包装”一位所谓的“大师”或者“权威”,然后在电视节目中出镜。这种节目通常是由一个机构买一个电视广告时段,然后把节目做成访谈或讲座的形式。但这些节目中请的专家大都是“伪专家”。比如有一个近期频繁在各个电视台健康节目中出现的“出镜者”,声称自己是北大教授,但实际上,只在北大受过两个月的函授。而一些医疗网站上列举的名人和专家,绝大部分都是被偷偷“代言”的。(庄一强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

●支招:

不要迷信名人效应,其一这些名人极有可能是“伪名人”,或者是被偷用肖像代言的;其二,即使是真的名人代言,他们或许也并不了解制药企业或者医疗机构的真实背景,因为作为个人他们并没有判定真伪的能力。

3.将自身和知名大医院、部队医院捆绑

●案例:

一些网络骗子非常喜欢利用军队医院的牌子,甚至冒充军队医院的知名专家。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主任蔡瑞康教授的照片就曾被用在“中国牛皮癣康复网”上,蔡瑞康的名字被改成刘国栋而列在“银屑胶囊”的研发团队中。

而绍兴市某医院在当地媒体发布广告称“温馨提示:由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泌尿科、上海淮海医院妇科、胃肠科专家组联合会诊”。但经有关部门查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淮海医院、上海二医大仁济医院等三家医院均未派出医生、专家,也并未到绍兴东方医疗门诊部进行联合会诊。

●调查:

知名打假人士王海的曾在三个月的调查中,跟踪了2000多个医疗广告,发现大部分都存在着虚假宣传或违法情况,其中包括各种非法的治疗中心以冒充军队医院最为突出。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民众对军医的信任,同时抓住军队医院地方上没有管辖权的空子,大肆在报纸、网络上发布广告,宣称是军队医院机构,而实际上它可能仅租用了军队医院的房子,或者和军队医院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些“外包科室”的违法广告有多种形式,最明显的就是夸大医疗效果,进行虚假宣传。这些所谓的医院或通过网络、电话邮购等方式进行行骗,或公开营业。

事实上,早在2007年,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就公布了一批59家假军队医疗机构名单,这些机构一般命名为军队医院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或治疗中心,涉及各种常见病或边缘疾病。不过,在相关媒体此后的调查中发现,这些机构往往只是短暂的摘牌,并没有停止活动。

●点评:

将自身和权威机构捆绑,尤其是部队医院捆绑,是很多骗子医院、骗子医疗网站比较通行的做法。但是按照规定,部队医院不能进行任何广告宣传,凡是在网络、报纸上打广告的一定是非法机构。另外正规大型医院也不会在媒体上打和私人医院合作的广告,这样的合作一般都是假的。(许樟荣 解放军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支招:

不要相信所谓的联合合作,要看病或买药最好直接到军队医院或者地方大型医院办理,在网络上一定要看清是否是自己选择医院的官方网站,其官方网站一般比较整洁干净,有详细的可以查询的地址、科室及其电话。

4.伪造专利、利用国际机构、国际认证作虎皮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案例:

天津某医院刊登医疗广告宣称,该医院“微整形采用大S推荐的,通过美国FDA、欧盟CE和中国SFDA认证的国际级微整形医学美容产品”和“首都北京作为第一站取得圆满成功,有万余名男科患者得到了就医援助”,但是后来被查处时发现上述宣传纯属捏造虚构。

●调查:

伪造专利、利用国际机构、国际认证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整形美容行业中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自身的权威性,一些医疗公司和整形美容机构就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欺骗消费者,而在整形美容行业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近些年,中国医疗整形美容手术例数每年以10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医疗整形美容机构良莠不齐,仅有部分专业资质达到相关法规标准。一些国内的美容门诊部利用当前爱美人士对韩国美容整形技术的热衷,大肆虚假宣扬其与韩国美容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使用绝对化用语误导消费者,夸大治疗效果,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为医疗安全埋下隐患。目前中国内地每年约有300万人次接受整形整容手术,而平均每年因毁容毁形引起投诉达两万起,成为医疗事故的重灾区。

●点评:

在我国整形美容行业中部分机构从业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甚至医用设备、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在利润驱使下,大量不具备医疗服务项目的生活美容机构开展注射肉毒素、开展垂睑术等创伤性、侵入性的医疗美容服务,导致医疗整形美容医疗事故频发。当前我国急需要开展全国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现状调查,制定适合国情的《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机构设置、人员准入、执业规则,以保障医疗质量。

(马晓伟 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

●支招:

消费者首先要查其国家认证和专利资格,国际专利和认证一般比国内更难,尤其是在医疗行业中,如果国内的都没有,国际的绝大部分都是假的。整形美容行业中,关键是要看有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和认可,有没有职业资质。

5.声称能够彻底治疗某种疑难杂症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案例:

浙江某医院曾编造了这样一个医学界的“神话”:“香港国际类风湿病研究院独创的‘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手术安全可靠、无痛苦,术后无需长期服药。只需一次手术,还您终身健康。”在这则医疗广告的狂轰滥炸下, 38名患者前往引进该项技术的医院接受手术。其中有1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反映病未治好,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声音嘶哑、咳嗽、恶心等症状。

后来,26位患者在浙江省消协的支持下提起民事诉讼,索赔近500万元。经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确认4人均因“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术”,导致右声带麻痹,达到九级伤残。

2012年,湖南省的曾先生投诉说他以前曾在网上看到一家医院的广告,声称可以根治该病。曾先生随即带父亲去看病,但一系列的检查、治疗下来,收取了高额费用,父亲的病却不见好转。后来曾先生才知道,支气管哮喘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缓解。

●调查:

目前,人类依旧面临着很多还没有攻克的医学难题,不仅癌症、艾滋病等这些疾病没有攻克,就是牛皮癣、风湿、痔疮、肛瘘等这些常见的疾病也没有彻底被攻克,但是这些疾病,患者数量很多,常常困扰着很多人群,虽然很多人在正规医院持续治疗,但是有不少人也没有被彻底治愈,只得一直用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这些年,围绕着这些常见疑难杂症的各种专科医院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地在全国出现和蔓延,几乎泛滥成灾。

●点评:

患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疾病能够尽快治好,也正是这样的心理,给不少医疗及医药骗子留下了行骗的机会。有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实力,但是却宣传什么病都敢治疗,或者是治疗某类疑难杂症的权威,从而误导大量的患者上当受骗。

(刘国基 北京大学广告系教授)

●支招:

治疗疑难杂症,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正规医院尚且不能彻底治愈的,小的杂牌医院能够治愈的概率就更低了,所谓的祖传秘方、独家配方也都是噱头,患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只要保持清晰的头脑,识破这些虚假广告并不难。

6.打着高科技旗号行骗

●案例:

全国很多媒体都曾出现这样的一则广告:“近日,国内外多家平面及网络媒体竞相报道一个轰动全球的消息:‘海狗活胰生物酶全球同步上市,糖尿病患者临床治愈将成为现实!如今在欧美发达国家,口服胰岛修复因子(海狗活胰生物酶)是家喻户晓的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

在该广告中,其药品主打修复因子的概念。在生物学中,细胞中读取DNA基因片段所产生的物质叫做因子,因子是一种事实存在的物质,主要用来在细胞内传递信号,以控制细胞内的遗传与代谢。但是修复因子的说法在分子生物学界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于糖尿病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能够将其治愈的药物,这只是广告营销者的一种炒作。

●调查:

其实,在很多虚假医疗广告中,生物酶、胰岛修复因子都是被常用到的概念,另外超强渗透因子、使用稀土材料、纳米技术、β细胞激活素……等科技概念也常常被他们进行炒作,一些医疗骗子或者骗子医院声称使用了某项高新科技,属于“超前研究”,把治疗机理描述得像科幻小说一般。实际上,他们通常只是把一些高科技词语进行简单的拼凑,这些词语和他们所宣传的药物或疗法本身没有任何联系。

●点评: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新药或者医疗器械需要在国家认定的医院完成临床试验,再递交材料,药监局才可能批准,但很多所谓的高科技概念新药或者治疗器械都没有这个过程。消费者如果想辨别这些所谓最新成果,在相关部门的网站上查询其审批文号或企业资质是最好的辨别真伪的方法。(庄一强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

●支招:

对于一些声称具有高科技功能的仪器或者新开发药品,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药监局的官网进行查询,看这些产品有没有相关正式批准文号,而且要对照使用说明书,看它的适用范围和治疗机理。实际上,一些医院或者机构、药品销售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治疗项目上所打的高科技概念,一般都只是噱头,只要仔细查验,就可以辨别真假。

7.实施心理战术,利用群众演员说服消费者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案例:

某消费者向工商部门举报称,有人常常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做业务员,每天工作就是给一个热线打电话,电话内容他们会提供,月薪500元,打完每次电话可以报销1元电话费,也可以不固定,打一个电话可拿5元报酬,并交给他两张设计好电话内容的单子,告诉他一个电话号码,要求他在10时45分与10时48分别打两个电话。

后来工商部门追踪到其住所,发现在其住所堆满了广告中宣传的产品,现场还有设计好的以消费者、患者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内容的单子33张,内有200多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经过调查,“话托”宣传的是河北一家药厂生产的一种叫“亮睛复明磁朱丸”的产品,两个年轻人为内蒙古人,他们承认是药厂的业务员,试图通过这种形式为产品作推销,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调查:

一些电视、广播电台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讲座栏目中频频出现的消费者、患者以打电话方式向专家咨询,再由专家进行现场解答的新闻形式广告,实际上部分打电话的人员是广告主花钱请的“话托”。

另外,在一些医疗网站上,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网站上还有大量被治愈患者的“感言”。而有些保健品,为了说明自己的功效,甚至请了不少群众演员在电视节目中出镜。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出镜人物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没有试吃过广告里的保健品,只是厂家花钱请来做“道具”的。而这种状况,在电视购物节目广告中更是多如牛毛。

为了促进销售,除了网络、电视和报纸上,现在的虚假医疗广告产品已经发展到“线下”,甚至变成传销式的,比如一批所谓销售员,去老人家里,嘘寒问暖,把老人哄开心了,然后卖给他们一些所谓全能的药品、保健品。

●点评:

在心理学上,心理诱导有时会起到强大的作用,如果对一个人长期不停地洗脑,长期灌输一种观念,或者通过一种比较亲近的方式让他一直处于某种观念的包围之中,他就会为这种观念所俘虏。另外,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虚假医疗广告中群众演员有时的“表演”容易让一些人上当。(沈政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支招:

不盲目从众,对推销人员的热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最为关心的并不是你的健康,而是你口袋中的钱。

▶ 虚假医疗广告为何管不住?

对于虚假医疗广告的管理,我国并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构,事实上,为了遏制虚假医疗广告的出现和泛滥,我国近年一直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严厉地打击和处理也随时可见。

北京大学广告系教授刘国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虚假医疗广告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是在我国,这些年出现的虚假医疗广告已经超出了容忍底线。虚假医疗广告为何管不住?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1、新药研发与开发短板

刘国基认为,我国新药开发艰难是医疗行业中虚假药品广告严重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药的开发周期从研发动物试验、人体试验最后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一般都需要5-10年的时间,不仅投资巨大,期间的风险也较大,此外还受到研发技术力量的严重制约。

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加上一些药企的急功近利,导致这些年来国内很少有新研发的西药问世。虽然中国拥有大量的药企,但绝大部分都是将已经普遍使用的西药在包装上改头换面,然后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其实这些药物的成分根本就没有任何改变,和几十年以前的是一模一样,只是它们销售的价格从以前的几元钱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多、三十多甚至四十多元以上。”刘国基说,另外,现在我国不少药企批准生产的都是一些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这样的药能够顺利从药监局拿到批文,但至于具体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

“有很多中医药在疗效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为一些人行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实际中,很多人就夸大了一些中成药的疗效。”刘国基说。

另外,目前在中国,由于新药开发较少,于是出现了大量保健品冒充药品的现象,有很多保健品声称自己能够治病,但它其实根本就不是药品。很多患者并没有搞清楚,将保健品当成了药品使用。

“魏则西事件”背后,看看虚假医疗广告多疯狂

2、管理力度不够是很大的问题

3月上旬,国家工商总局等十三个部门向全国下发有关2013年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依旧是2013年整治的重点,并要求继续加大都市类报纸、省级电视台卫视频道以及地(市)以下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发布情况的监测检查力度,加强大型门户网站、视频类网站、网络交易平台、搜索类网站及医药类网站的广告监管监控,及时查处虚假违法广告。

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一直都有整治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点举措,但是最后都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果,虚假医疗广告依旧泛滥成灾。

“这主要是我国有关广告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管理力度不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尽管在国家层面上,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到了地方,由于多部门职能交叉,在遇到问题时很多部门常常互相推卸责任,因此国家的一些广告发布政策常常并没有被彻底贯彻执行,这直接导致了虚假医疗广告依旧泛滥成灾。”刘国基说。

虽然我国有《广告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但是在很多时候,管理机构对虚假医疗广告根本就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说得不客气一点,很多时候根本就是没有管。”刘国基说。

这些年,多头管理也是虚假医疗广告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对医疗广告实施监督管理由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而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则负责医疗广告的审查,并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不负责审查医疗广告内容,内容审查部门又无监督处罚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比,我国针对虚假医疗广告的管理法律法规也存在滞后性,这样就导致一些行骗的医疗机构或者个人利用这种法律法规的空白或者漏洞做文章。

3、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成为关键“帮凶”

在陈刚看来,媒体的纵容是这些年我国虚假医疗广告严重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性、区域性的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一直是虚假医疗广告出现的重要平台,其中一些弱势、盈利能力差的媒体更是成为其中的重灾区,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市、县级的媒体平台上。

“广告收入一直是媒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可对这些媒体来说,发布正规、通过许可的广告机会比较有限,其大部分都被强势媒体分走了。为了自己的效益,小媒体就开始恶性竞争,纵容虚假医疗广告的发布,其中一些媒体,更是将发布平台完全承包给了私人或者私人机构,这就越发助长了虚假医疗广告在这些媒体的泛滥。”陈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处处长董小平也呼吁,当前虚假医疗、药品广告泛滥,尤其平面媒体是重灾区。董小平说严控此风不仅要严格监管办刊单位,还要求药监局和卫生部等主管部门介入。但是他也表示,这一提议已提过两三年了,但仍未见改善。

4、网站成为新的重灾区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医疗广告也在网站上呈现出泛滥的趋势,在很多网站上,只要一打开网页,就有各种各样的医疗广告扑面而来。

知名打假人王海这些年来一直在从事各种打击活动,在很多人眼中他几乎成了一个职业人士,王海和他的团队在打假过程中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目前在互联网上泛滥的各种医疗广告,几乎90%以上都是假的。

监测数据显示:从2007年9月开始,中国网民的每月搜索请求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月搜索量超过100亿次的国家;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规模为70亿元,环比增长26.6%,同比增长62.0%;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51亿,年增长率达到10.7%,网民渗透率达到8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网民对搜索引擎正变得越来越依赖。

然而,随着中国搜索引擎的高速发展,虚假医药医疗广告推广也蔚然成风,挂羊头卖狗肉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少患者在搜索正规医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正规医院的官方网站,而是通过竞价排名占据“头版头条”的山寨医院推广网站。这些医院在搜索引擎的推广中,打着正规医院和知名专家的名号进行宣传,导致患者在接下来的治疗中被误导、欺骗甚至延误病情。

互联网实验室最新发布的《关于搜索推广中的违法医疗广告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中,很多不知名医院或违法的山寨医疗机构,通过占用相关关键词,达到“冒用”知名医院、机构、药品等目的,进行混淆性推广,诱使患者消费,来获取巨额利益。

即刻搜索曝光台产品总监李玉婷认为,搜索引擎上虚假医疗广告泛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消费者习惯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医药医疗机构,用户的使用习惯导致医疗厂商舍得花重金在搜索引擎投放广告。在另外一个方面,个别搜索引擎为了自身利益,对于医疗广告的资质审核监管不专业、不严格,导致虚假医疗广告泛滥。同时医疗广告的资质审核较为复杂,使得搜索引擎难以对医疗机构进行辨别。

2013年3·15前夕,两院15名院士联合发起倡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医药、医疗相关广告的监督管理,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严厉打击。倡议书中还提到, 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不对各种国家已公布过的虚假药品信息进行推广服务,不对无国家药品食品生产销售批准文号的药品进行推广服务,不为其客户提供假冒知名医院名称的混淆性推广服务,不为其客户提供国家已明令禁止的医疗广告夸大性、欺骗性推广服务,确保网民得到的是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和结果。但是很快,院士们的声音就被淹没的网络虚假广告的浪潮中。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申请合作请联系微信:科通社。投稿邮箱:kejish@163.com,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