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2016年春季,“在场”电影沙龙第一次进行了主题策展,围绕“身份与肖像”一题,通过6部影片的展映与讨论,尝试避免“就片论片”的单调与局限,寄望观众不仅能在完整观看的行为后形成对于单个作品的次生思考,同时也能在整个命题之下产生对于策展脉络的读解。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身份与肖像”的主题展映是对以往电影沙龙季的一次新的突破与尝试,与其他展映机构或艺术院线对比而言,FIRST青年电影馆并不具有庞大的电影片源支持或大规模集中展映的机会。但当大部分的展映凭借着这些优势展现着片源以及大银幕展映资源的稀缺性时,“在场”电影沙龙尝试打破这种对于艺术电影展映价值的认知,以“身份与肖像”的主题突破这种奇货可居的心态。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在影片的选择上,尽管依然存在着某种模糊的“艺术电影”的定义标准,但我们不再聚焦于这些特定的标签:无论是独立、先锋、艺术、作者,归根结底是评论赋予影片的一种身份归属,而它们对于电影本体的意义和影响,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许,主题策展的尝试,可以将更多的影片带出“独立影像”或是“艺术电影”等等的讨论边界,让一切影片可以脱去来自创作者、创作背景等等的身份印记,仅仅以影像本体作为交流与表达的介质。

“身份与肖像”这一主题的尝试是非常初级而基本的,而经历了6场放映与沙龙之后,它是否仍然以我们最初策展的形态成立,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设置下,我们关注的话题不再单纯地围绕影像创作与作者的表达,不再需要导演对影片解读的权威性在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性。相反,关于影片的交流始于策展主题的设问,而答案则由观众在一个更广泛的语境中给出。这个语境随着观看的环境、观众的身份、观看地的社群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千姿百态的变化,衍生出足以超出任何一部影片和一个策展人能预想的内容。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在合适主题的引导串联下,无论是商业电影、艺术电影还是其他拥有多元结构的身份而难以被精准定义的影片,都得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形成对话,定位属于自己的坐标。我们期待,一个精心设置的主题能够为影片、观看、评论和电影节本身,打破界限,让一切关于电影的对话能够互相融汇,以轻松自然的姿态发生碰撞。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对于“在场”沙龙来说,落地于有着稳定社会观众吸引力的朝阳区文化馆,本身就具有了“电影文本-观众社群文本”交流上的一定优势。而对于展映本身而言,除了带来优质的电影文本之外,在这个信息与资源变得愈发触手可及的时代,如何呈现优质的电影文本,从某种意义上变得比放映的单纯行为更为重要。而这,也正是此次“身份与肖像”尝试的一个意义所在。

往期沙龙

微信号:FIRSTdianyingzhan

在场我们不玩那套“奇货可居”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