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他在衣柜里建了个学院,却拒绝了10亿美元投资,为全世界提供免费教育,比尔·盖茨也是他的粉丝。他颠覆了美国教育,成为了数学教父,并成功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这位小伙子名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39岁。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位屌炸天的印度裔青年。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萨尔曼·可汗是屌丝出身,家里很穷,是孟加拉国到美国的移民。

可汗两岁那年,父亲离开了家,他13岁那年,父亲离世。可汗和来自印度的母亲及姐姐相依为命。他们曾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靠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长大成人。

但他却是个天才,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四年读完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拿了两个本科学位,后来还拿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无意中成为数学教父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

萨尔曼·可汗有个小侄女叫纳迪亚,2004年她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给她辅导。对于当时28岁的可汗来说,数学是他的强项,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可汗和纳迪亚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汗通过互联网教纳迪亚学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纳迪亚的数学成绩提高神速。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让可汗给孩子辅导数学。经过可汗辅导的孩子,数学成绩都直线上升。

可汗想,这样辅导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免费观看。结果回到家他就躲进衣帽间里,把自己关起来,拿摄像头开始录制视频。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他的视频非常生动,能在十分钟内把一个数学概念讲完,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把自己关在衣帽间录制了一年的视频,从小学数学,到高中的微积分,再到大学的高等数学,统统讲了个遍,共计4800个视频。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击率接近5亿,共有4800万人观看。

精通计算机的Kahan还设计了一款软件,用于跟踪学习者的进度,还可以评估学习效果。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在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观看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答疑。

就这样,他一个人凭借一根网线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掀起了一场革命,他已然成为数学教父。

可汗还是一名计算机极客,他写了数据挖掘程序,搭建了网站,叫汗学院。他把视频放到他的免费网站上,让孩子们像打游戏一样学习数学。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汗学院的月访问量达到了500万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站,月均访问量也不过150万人次。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高中数学教师丹·迈耶说:“如果你在美国教数学,你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萨尔曼·可汗。”

拒绝十亿美元

可汗的视频获得成功后,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找到他,希望注资成立公司,将视频收费,可汗可以立马成为坐拥10美元的富豪!

但是,这个穷屌丝却拒绝了,他宁愿做一个中产阶级,只接受别人的捐助,也绝不收费。他说:我就是要做免费教育,一旦收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吗?我想象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比我现在活得更有意义。

对可汗来说,他的人生价值 = 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 他所获得的收入,这个比值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福布斯》撰文称这是一个一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而当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公司,也不过才7000亿美元。

但是,这个穷屌丝偏偏就拒绝了,他就是要免费!

比尔盖茨是他狂热的粉丝

可汗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宠儿,受到许多科技领袖的热捧。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国的数学教育有多糟,而数学水平的高低对于美国的未来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结果中,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举行的TED大会上发表演讲。

演讲结束,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比尔·盖茨还当场上台,和可汗讨论他的教学项目。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盖茨可谓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可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后来,他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可汗,邀请可汗到微软公司面谈,并通过基金会向可汗捐款150万美元。“我认为,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尽一切所能利用技术让更多人学到知识的先锋,”盖茨说,“这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谷歌注资200万美元

谷歌也是汗学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发起“十项目”竞赛,为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组织提供总额1000万美元的奖励。汗学院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赢得200万美元注资。

美国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及其妻子安是汗学院最早的资助者。2010年春,可汗从在线支付平台发来的邮件得知,有人给他的账户注入了1万美元,捐款人是安·杜尔。

他写信致谢,称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并表示如果汗学院有校园,他乐意将第一座教学楼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区区1万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笔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张10万美元支票,坚持要给汗发工资。此后,她成为汗学院的“拉拉队长”,并且经常拜访汗的办公室,“有时甚至会带来蛋糕”。

有了资金支持,Khan立即开始了憋了很久的事:拓展教学科目、将课程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大批各领域专家的助力下,如今,可汗学院的课程包括历史,健康护理,医学,财经,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美国公民教育,艺术史,经济学,音乐,计算编程。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可汗学院《中文房间》教学视频

2013年,可汗学院发布了西班牙语版本,随后发布巴西葡萄牙语、法语、土耳其语版本。目前,来自不同多家、有不同语言背景的志愿者已参与进可汗学院课程的翻译中,这些在线课程将有望被翻译成的语言包括:

汉语,德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印尼语、意大利语,斯瓦西里语,挪威语,波兰语,俄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保加利亚语,希腊语,乌克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可汗学院《薛定谔的猫》教学视频(非常生动有趣)

福泽他人的Khan功成名就,但天才总有奇葩的一面。

Khan在哈佛读书期间遇到了如今的妻子UmaimaMarvi,两人育有一个6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儿女双全的人生大赢家,今天依然到处忙着演讲,但很多次,还没有回答完粉丝的问题就要赶忙立场:我得回家给孩子洗澡……

随后留下惊诧的众人扬长而去。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Khan的理念很简单:我是视频背后的老师,也是一个爸爸,我的孩子和全世界的孩子一样,应该得到好的教育和陪伴。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对了,Khan创办的可汗学院对全球网友免费开放,全程无任何广告,界面美观简洁,坚决以不盈利为目的(有越来越多的慈善家捐助)。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老师!


萨尔曼·可汗,颠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中国教育十大弊病》

中国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存在的十大弊病

1. 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2. 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象”与“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3. 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4. 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5. 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1、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

2、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6. 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

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7. 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8. 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

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

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9. 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1、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3、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4、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5、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10. 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