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陕西好人:助人为乐 杨书成事迹

助人为乐 杨书成事迹

【摘要】七旬老人11年捐资助学 良好家风世代相传。

【简介】杨书成,男,现年70岁,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子仪中学退休教师。他热心公益,资助贫困,拳拳爱心,回报桑梓。在当地首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11年来默默地向慈善机构捐款金额3.6万余元,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6名;汶川地震,自发组织志愿队,怀抱募捐箱,为灾区筹集善款3万余元;庐山地震,第一个来到当地慈善协会给灾区捐款1000元。2012年他动员全家参加“小额家庭冠名基金”慈善捐款活动,包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在内11口人,每人每月捐10元,全家每年捐1320元,至今四年从未间断,实现了一个全家做善事,全家做好人的和谐家庭。杨书成以一己之力,烛照他人,用坚定的信念,用热情和爱心,诠释着慈善这一生活方式。他高尚的品格和脚踏实地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更彰显着好家风的道德力量!

感恩祖国,回报社会,乐善好施,公益是他生活的方式;心存善念,身体善行,全家坚持,慈善将一家人的爱心汇聚一起;烛照他人,上慈下孝,和睦邻里,良好家风世代相传。爱心点亮人间光明,责任铸就社会和谐。他就是杨书成,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子仪中学一名退休教师。

十一年坚持做公益从未间断

年逾七旬的杨书成,热心公益,资助贫困,拳拳爱心,回报桑梓。他在当地首倡捐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11年来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一如既往地捐资助学,每年从退休金中拿出5000元,帮助贫困孩子上学,从2005年至今已资助16名大学生,捐款3.6万余元。汶川地震,自发组织志愿队,怀抱募捐箱,为灾区筹集善款3万余元;庐山地震,第一个来到区慈善协会给灾区捐款1000元。多年来的慈善,让慈祥写在了他的脸上,让“奉献即是快乐”的信念也传递给了家人和后辈。2012年,他动员全家老小参加当地“小额家庭冠名基金”慈善捐款,包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在内全家11口人,每人每月捐10元,全家每年捐1320元,至今四年从未间断,实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家做善事,全家做好人的和谐家庭。2008年被华县民政局、慈善协会授予“功在千秋”荣誉奖牌,2013年被华县县委、人民政府授予“慈善爱心之家”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华县好人之星”称号。

华县慈善协会会长郭玉贤动情得说:“杨书成十多年来坚持爱心助学,奉献慈善,精神十分可嘉。此外,他还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众不计其数,他的爱心故事不断延续,他的爱心足迹遍布华县大地。”

帮助别人成为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

“哪怕只是一口水也要给需要帮助的人!”打小母亲的耳提面命牢记在心。杨书成老家在河南,全家是逃荒要饭来到当地的,父母靠做小摊小贩生意维持生计。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当有乞丐上门讨饭时,母亲会把自己没舍得吃的饭送给那些穷苦人。当有人需要帮助时,父亲翻箱倒柜也会把家里的东西送出去。到了自己这一辈,只要力所能及,帮助别人也成为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

“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家人挤在一间瓦房里,常常吃不饱。兄妹7人都是小学辍学,唯独自己靠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我更能体会想读书却没有条件的痛苦,我就想尽我之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让他们有个圆满的大学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做公益的心路历程,也蕴含着崇高的信念。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他感慨地说,“但凡我有一口气在,绝不让自己帮扶的孩子没有书读!”杨书成一己之力,烛照他人,用坚定的信念,用热情和爱心,诠释着慈善这一生活方式,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做好事让良好家风世代相传

“刚开始总有人说我傻,问我图个啥?做好事不吃亏!帮助别人,自己心情舒畅,爱心能传给子女,培养好家风,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杨书成老人兴奋地说,“这是春节我们51口人的全家福,4个孩子远在外地没能回家,是用PS拼上去的。几十年来,我们兄妹们每年大聚会,总不忘向晚辈们讲述父辈的感人故事,不忘把当初的教诲传递给他们。我的子女、女婿和儿媳们都很孝顺、善良、实在。孩子们传承老家风,每年磕头拜年,儿媳妇还慷慨解囊,主动联系资助一名孤儿上完大学!”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已成为杨书成家庭的生活方式,他高尚的品格和脚踏实地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更彰显着好家风的道德力量!如今,他们依然行走在捐资助学的公益道路上,要将“言传身教递家风”进行到底!

陕西好人:助人为乐 杨书成事迹来源:陕西文明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