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2001年起,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为此,为您将奉上一组可爱的动物的大片,希望大家能够一起保护动物,珍惜环境,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1月30日,在肯尼亚莱基皮亚郡鲁穆鲁蒂附近,几只非洲羚羊在草原上徜徉。↓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法新

秦岭野生金丝猴群又增小猴

2013年,生活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秦岭深山密林中的野生川金丝猴群又增添了30余只小猴,给前来考察、观赏野生动物的专家学者和旅游者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与欢乐。目前,在当地环保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秦岭金猴谷的世界濒危物种野生金丝猴已自然繁衍近200只。

8月26日,在野地里觅食的金丝猴一家老小。↓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苏门答腊犀牛送往国外交配

苏门答腊犀牛大多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等地,由于偷猎盛行和适宜栖息地面积骤减,这一物种的数量过去20年间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目前,多国之间的苏门答腊犀牛交换配种计划已开始实施,以免此物种灭绝。

5月15日拍摄的婆罗洲犀牛保育中心内生活的苏门答腊犀牛。↓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马来西亚沙巴野生动物局提供 新华社发

部分地区考拉将列为全国濒危物种

4月30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部分地区的考拉将被列为全国濒危物种。

2011年1月15日,两只因洪水而被从栖息地转移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紧急避难中心的两只考拉。↓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法新

上海为“龙宝宝”大猩猩征名

这只龙年出生的雄性大猩猩已经9个月大了,至今还没起名。上海动物园将为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征名活动,让大猩猩宝宝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响亮名字。大猩猩属于濒危物种,森林减少和人为捕猎等原因正让他们面临灭绝的危险。

2月17日,“龙宝宝”大猩猩正独自在玩耍。↓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濒危物种之一的袋獾

全国濒危物种日活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濒危物种的重要性以及传播如何保护这些物种的知识。其中,袋獾(又名塔斯马尼亚恶魔)就是濒危物种之一。

9月7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全国濒危物种日活动上,一名观众抚摸一只袋獾幼崽。↓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路透

狐猴:马达加斯加的名片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部,是世界第四大岛,以独特的物种闻名于世。狐猴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灵长目动物,近年来新发现的狐猴种类呈上升趋势,达到上百种。狐猴已经被公认属于濒危物种。

10月24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一只狐猴在草地上四处张望。↓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张晨摄

濒临灭绝的罗氏长颈鹿

全称罗斯柴尔德长颈鹿,也叫做乌干达长颈鹿:斑点深褐色呈长方形,网纹模糊。下肢有时带斑点,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

2014年4月20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拍摄的成年罗氏长颈鹿Tatu与它刚出生5天的宝宝Jabulani。↓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法新

长江三峡放流二代中华鲟

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在地球繁衍了1.4亿年,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由于数量稀少,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近年来,受涉水工程建设、环境污染、航运干扰等因素影响,中华鲟群体数量逐年减少。科研部门统计,每年洄游至葛洲坝下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已经由1982年的1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50多尾。

法国斯里兰卡豹添丁

两只斯里兰卡豹幼崽7月1日在莫伯日动物园出生。目前,斯里兰卡豹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8月12日在法国莫伯日动物园内拍摄的两只雌性斯里兰卡豹幼崽。↓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路透

珍稀白尾海雕现身大连金州湾

近日,数只白尾海雕现身辽宁大连金州湾越冬。白尾海雕又称白尾海鹫,是鹰科猛禽,体长约69厘米至91厘米,重约4公斤至6公斤,翼展可达2.4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近年来,大连金州湾海地区屡次发现白尾海雕飞临当地越冬。

2月1日在大连金州湾拍摄的白尾海雕。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发(朴峰 摄)

“爱鸟周”30只朱鹮野化放飞

2016年4月11日,陕西省第34届“爱鸟周”活动在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启动。本次“爱鸟周”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候鸟保护,守护绿色家园”,30只经过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朱鹮被放归自然。至此,8年里陕西境内野化放飞朱鹮已达九次,共计195只。目前,陕西省朱鹮种群数量已超过1600只,朱鹮拯救保护成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4月11日,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内等待放飞的朱鹮。↓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危险的箭毒蛙

箭毒蛙,即箭毒蛙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青蛙,也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因为当地部族将它们身上的毒素涂在箭上得名。箭毒蛙体型细小,长1至6厘米,通身鲜明多彩,一只金色箭毒蛙的毒液量就足以杀死10个成年男子,根据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金色箭毒蛙和三色 箭毒蛙被列为濒危物种,红带箭毒蛙被列为极危物种。这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箭毒蛙。这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箭毒蛙。哥伦比亚最大的两栖动物实验室设在卡利动物园内,该实验室研究保护一些处于濒危情况下的两栖物种。

4月21日,在哥伦比亚的卡利动物园拍摄的一只金色箭毒蛙。↓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法新

难得一见的“岩壁精灵”

岩羊是极其珍贵的野生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它们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到3000米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山谷之中,具有极高的攀岩技 术,可以在绝壁、高山峭壁上自由跳跃,加之其警觉性非常高,难以接近,被称为“岩壁上的精灵”。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甘肃肃北县盐池 湾自然保护区岩羊群落大量繁殖存活。

5月23日,一群岩羊在甘肃省肃北县盐池湾小道尔基牧户草场上觅食。↓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稿(戴友春摄)

“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

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 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对该鸟的行踪,我国上世纪80年代曾有记录,之后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目前,震旦鸦雀已作为濒危物种,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

2015年这是7月16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湿地拍摄的鸟中“熊猫”震旦鸦雀。↓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CICPHOTO/司伟 摄

获救的榄蠵龟

榄蠵龟又名丽海龟,其最大的特色是灰黑色心形背甲,外观像一颗大橄榄而得名。由于人类的捕杀,榄蠵龟现已成为濒危物种。

3月30日,一只在美国俄勒冈州被冲上海岸后获救的榄蠵龟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一座动物救助中心。↓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路透

濒危白颊长臂猿幼崽亮相山东烟台

4月13日,山东烟台动物园一只新生不久的白颊长臂猿正式与游客见面。3月31日,该动物园雌性白颊长臂猿“园园”在26岁的“高龄”产下头胎,目前这只小白颊长臂猿已度过危险期,各项指标正常。白颊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高度濒危物种。

4月13日,在山东烟台动物园,白颊长臂猿母亲“园园”携幼崽与游客见面。↓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发(唐克 摄)

越冬的赤麻鸭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龙泉湖内出现了近20只来此越冬的赤麻鸭。赤麻鸭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这是2月8日在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境内的龙泉湖拍摄的赤麻鸭。↓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飞跃的驼背鲸

尽管驼背鲸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它仍被美国《濒危物种法》列为濒危物种。

7月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一头成年驼背鲸跃出水面。↓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图片来自新华社/美联

鹤舞雅江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保护黑颈鹤栖息地的力度,黑颈鹤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每年都有大批黑颈鹤飞回西藏中、南部河谷地带过冬。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高原特有鹤类、世界濒危物种。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盖日喀则、拉萨两市和山南地区三个片区。

11月21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黑颈鹤与牦牛和谐共处。↓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中华对角羚

中华对角羚又名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羚羊种类,因雄羊长着一对相向对弯的犄角而得名,如今青海湖地区是中华对角羚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随着青海省保护力度的加大,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中华对角羚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最新监测显示,目前中华对角羚的数量已恢复到1095只,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不到300只相比,数量大幅增多,此外,种群的栖息地也从最初的7个扩展到如今的11个。

6月25日,一只中华对角羚在青海湖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内休憩。↓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小雪豹亮相

9月18日,这只出生于6月13日的小雪豹首次与游客见面。雪豹在20世纪初还曾经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高原之上。随着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雪豹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9月17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三个月大的小雪豹和妈妈一同散步。↓

与动物朋友共度“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以上图片来自新华社/美联

本期编辑:王昕阳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