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面对日常生活里的“锚定效应”,起“锚”只需三分钟!

如何克服你的“锚定效应”,试试这几招!

陈春

反馈·记

昨天第一次尝试多图文推送笔记,订阅者除了原创笔记《但思考越来越短……》之外,还会收到《辩论》5月28日的影印件及简要记录,另外一个页面是2016国家地理旅行者摄影展图片15幅,非常精美,很震撼人心的瞬间记录。

今天的笔记除了这篇之外,继续《辩论》5月29日的影印件及简要记录,这件事可以持续116天,到9月17日结束,对应229年前相同的日期;

另外一个页面是《未来物理学的大问题:解释暗物质》的TED视频,可以给初高中的孩子看一看,他们在未来或许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看一看,也是留一个想象的引子。

面对日常生活里的“锚定效应”,起“锚”只需三分钟!

心理·笔记

每一次热点新闻刷屏之后,常常因为信息获知的片面而造成判断的偏差。最近的例子当然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去世,一开始是纪念钱杨两位的百年人生,许多经典语录的流传,这都是属于正面的宣扬;不久就出现了对于钱杨夫妇的一些剖析性文字,包括在那些特殊岁月的诸多往事,有的直接质疑人品,显得颇为尖锐。

普罗大众当然无所适从,咋一开始还是才子佳人,伉俪典范?一转眼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孰是孰非,若不是专门的文学史或者社会学研究者,尤其和他们没有交集的人断然说不清楚了。

笔记君当然无法知晓更多的信息,所以不会下判断,笔记君很尊重读到过他们写的文字,很受益。

但这类现象里面反映的某种心理学还是值得聊一聊,你不妨花时间读下去。

再讲心理学之前,先来看一个实验:

在一个转盘上刻有0到100,但内部做了改装,使指针停下时只在20或65的位置上,接下来邀请一些被试的学生来看转盘转动并记下停止后指针所指向的数字,当然,这个数只能是10或者65.。

然后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觉得联合国中非洲国家所占的百分数比你刚才写的数据大还是小?

你认为联合国中非洲国家所占的比例最有可能是多少?

这个问题和转盘的数据本身毫无关系,实验的被试应该忽略它的影响,但结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那些看过转盘的被试,平均估值分别为25%和45%。显然,被试受了影响,不由自主的建立了两者的联系,在一个范围里面取值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我们不妨回想在一些热点事件出来之后,你如果第一时间获得某些关键词会在你的心里丢下第一个“锚”,你若依据这些关键词迅速作出判断,那么这就会成为你对这个事件的第一印象,而其实这个印象也许离真相不很近。这在最近一些热点事件的舆论倾向性中可以看出来,这里就不举例了,在你手机上刷过屏的都算吧。

锚定效应的形成,有深刻的心理机制:当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的大脑时,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给大脑刺激最强,也最深刻。而大脑的思维活动多数情况下正是依据这些鲜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进行的。虽然这一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全部。

作为锚定效应有如下特征:

表面性、片面性。因为第一印象接受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单方面的信息,因此具有表面性、片面性。

先验概念引入。不同职业的人进入同一个地方,他们获得感觉不一样。

类别标签特征。提到博士,就是完美人格;提到农民工,就会想到脏乱差;提到教授,一定文质彬彬。

第一信息一旦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人在认知上的惰性,从而产生优先效应。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消除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呢?(当然锚定效应在营销等领域也有好的示范,但笔记订阅户中少有营销者,故这里不讲。)

笔记君这里收集整理一些思路供你参考:

多角度看问题。要有思维警觉性,当你的第一个想法很顽固时,先放一放,等一等其他的信息,例如当主流媒介竭力宣扬或者丑化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必须保持警觉,看看有没有渠道多一些信息了解这件事或者这个人,避免被锚定在前。

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与不同的人交流看法,会获得更多的角度,但自己要有主观的选择。

检视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利我信息”的倾向。对于自己内心接受的信息更容易成为“锚”,此时应该尝试痛苦的想一想,那些不能接受的信息中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尽量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这个当然很难,需要意志力克服一下。

决策时刻要走出记忆,尽量减少特定或重大事件给思维带来的影响,经常说的先“放空自己”可能就是这个策略,如果你本身已经了强烈的倾向性,不会拉起沉底的锚,当然不能做到更为客观的决策啦!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动机。判断自己是在为合理的决策收集信息,还是其他个人情感因素的加入,因为情感因素一定是一个固着的锚,很难提起。

好,希望今天的笔记对你有所启发,下次再遇到热点事件或者做决策时,尽可能消除锚定效应所带来的片面认知,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之后作出的判断会更准确一点。

往期笔记链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