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第三方支付生于“乱世”,“死于”一纸文件?

第三方支付生于“乱世”,“死于”一纸文件?

某知名支持人和友人(其实就是他自己)喝着咖啡,突然起身,说:“我要去趟银行”;友人说到:“都什么年代了还去银行”,之后点开一个支付工具。这个是央视经常播出的广告,想必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在互联网+ 的大背景之下,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以移动支付来完成交易的用户与日俱增,支付市场正在成为一块越切越大的蛋糕。

一个领域、不同队伍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网络支付工具完成我们日常的交易、转账、汇款、还款等金融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从电脑到手机,再到生物特征支付等支付方式使得支付过程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支付工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大家可能都会用到支付工具,但是支付工具也是有区别的,一部分被称为银行类支付工具,而另一部分被称为非银行类支付工具或者叫第三方支付工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银行类支付工具,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开通的支付工具,如我们使用的网上银行就是银行类支付工具,在我国网上银行做的最好的可能就是工商银行了,他们的网上银行用户数量最多,支持的商铺和国家也是相对最多的。银行类支付工具通常安全系数较高,在支付的时候可能会要求用户比对密码卡或者使用U盾等能够证明个人身份的信息来验证并完成支付工作。不过这也有弊端,比如认证过程过于繁琐,并且银行之间的账户并不能够通用,如果用户有几家网银的话,还必须要记住多个银行的个人账户信息。

非银行类支付工具,我们更习惯称呼他为第三方支付工具,因为他们是在银行与用户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支付工具,所以称其为第三方支付工具更加形象。用户通过给第三方支付工具授权,授权第三方支付功能从银行那里支配账户上的金额,从而实现整个支付过程,当然用户可以通过同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实现对多个银行账户的管理,这就是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优势所在。

时势造英雄

网上银行曾经是支付交易的中坚力量,她承载着人们日常的金融活动,在电商普及之前,拥有一个能够网上支付的银行账户,成了时尚一族的日常选择。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上已经能够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产品,用户的网上购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在不便捷的支付环节成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为在第三方支付工具兴起之前,商户需要跟银行签订一系列的协议,需要盖各种的章、走各种的流程才能在自己的网店上开通那么一个支付窗口,这给商铺接入服务带来了诸多麻烦。而消费者看来,如果想买一个产品,但是没有支持的银行怎么办?购买的过程也只好作罢。

需求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上个世纪90年代,一家浙江的民营企业率先上线了网上支付工具,并且连通了大部分银行的支付系统,凭借了电商网站的红火与网络购物的兴起,逐渐塑造了一个商业帝国的神话,这个人就是马云,这个工具称为支付宝。

银行扒在了支付工具身上

我们生活在了网络的时代,从公交车上的淘宝广告,再到村间民居印上的京东广告,

无时无刻不宣布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离不开消费,也就离不开金融,在这个电商兴起的国度,拥有一款支付工具变得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会有很多银行的账户、银行的卡,他们可能是用来还贷款的,用来信用消费的,用来网上购物的,而这么多的卡,可能你会记不住账户或者卡号,可能你并不会随身携带U盾等产品,你需要的是一到两个支付工具来管理他们。

在国家大力推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的身边除了工、农、建、交、中等大型的银行机构,还多了一些区域性的信用社、商业银行等等,还有很多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的银行。银行的一部分收益来自于交易,而这些区域性、中小规模的银行可能并不具备或者说不愿意去构建自己的支付渠道,要方便客户,又能够创造收益,选择与第三方支付工具联手,打通用户的网络交易瓶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传统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工具合作,为自己并不完备的网上支付工具做一个补充,或者将整个支付功能扒在支付工具身上,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方支付尴尬了

近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毫无意外,这一规定在互联网上激起千层浪,无数网友连夜吐槽。当然,最失落和最无奈的莫过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电商平台,整个行业的未来似乎都被阴影笼罩。《征求意见稿》通过“客户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七章共五十七条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做出了详细规定。

其中,第三方支付单个客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支付账户需进行多种方式交叉验证等规定几乎成为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命门。几乎每一家平台和网站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该《办法》一旦实施,将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网络支付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阻碍行业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甚至是行业的倒退。

原因有三

1. 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转账时将被限制;

2. 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时需要3份左右的证明,来证明“你是你”;

3. 简单的网络信贷、融资、理财业务将被限制;

大企业发声

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在央行及各级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基础上,第三方支付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风险可控,日趋成熟,对服务小微企业和大众消费者,对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起到了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和监管部门透明互信,研究倾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点是新生事物发展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需要监管,不断开放进步和前瞻的监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腾讯集团互联网金融相关方面也表示,近期腾讯相关业务团队会和央行保持紧密沟通,为正式的管理办法建言献策,努力创新、提高便利,共同促进支付行业发展。“综合此前几稿征求意见,我们也看到了央行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恪守金融监管义务,为防范和降低风险、杜绝各类金融案件所做的努力,看到了一个既开放又审慎的监管部门对创新的高支持、对风险的低容忍。”

真实意图

央行本次新规直接目的是避免在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里沉淀太多的资金,间接目的是使得部分支付机构账户体系的“隐形”清算结算功能弱化。但是,对监管者来说,更多地需要将监管集中于产品本身的支付特征、风险特征、技术标准,而不是着眼于不同的支付服务提供主体公司。

应该说,在当前零售支付工具快速发展、非银行信用支撑的电子支付账户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次优选择,而且,现有的额度标准能够适应习惯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支付的多数消费者需求。

新规一方面为了避免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资金流动难以监控,形成依托支付账户的“封闭循环”,另一方面是在支付机构缺乏与银行类似的监管约束情况下,避免支付账户成为全功能“银行账户”,实现事实上的“金融混业”,从而带来风险的积累和信息的不透明。这些在当前也有其合理性,当然一方面现实中对此需要把握好,并进一步明确相关内涵,且对面向居民的、某些有价值的过渡性金融创新,给予适度空间。

未来行业路在哪里?

正如支付宝、财付通之前的回应一样,大的支付平台在此次新规中可能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受影响的可能还是那些游走在边缘的支付企业,这些企业会难受一阵子,但并不会难受一辈子,那么在这段过渡期,能选择的路有哪些呢?

1.开辟业内交易渠道

交易业务可以是对私,也可以是对公业务,新规的发布,已对部分私人业务会造比较大的冲击,但在行业内,对公的业务领域空间也在逐渐变大,一大批P2P网贷、众筹等企业的兴起,正需要可靠,安全的支付工具作为支付渠道,所以这一方面的市场可以说是巨大的。

2.线下市场广阔

支付业务的下一个增长极在哪里? 答案在线下。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大佬纷纷补贴线下,面向超市、商场、商店开通手机支付功能,就能够足以看到线下支付的重要性。线下才是真正的生活,也只有线下才是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重要渠道,只要从合适的途径切入,制定合规、合适的支付场景,支付产品的增长是可期的,并且从用户习惯的养成角度上来讲,以线下突围线上并非不可能。

3.走传统银行道路

自新规的发布起,就有人给支付宝、腾讯设想各种退路,有人说,支付宝会收购银行,也有人说,企鹅银行将要上线。说起来成立银行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来说并非不可能,设想成立银行之后,支付宝与财付通、微信支付就有了“银行”的金字招牌,就不再是非银行类支付工具了,或许游戏过程就不是这样玩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成立银行比履行规章制度比起来更加复杂,成本更加的高,成立银行或许并不是他们的首选。

最后

创新是永不会停止的,支付工具的好坏,用户也会用脚投票的。

司马钱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