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浩言俊语:政府包揽风险是经济最大风险

浩言俊语:政府包揽风险是经济最大风险

谭浩俊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地王”频现。最新的消息是,截止6月2日,包括北上广深以及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在内的22个重点城市,已经产生了总价、单价或溢价率“地王”数量高达113幅。媒体预测,今年将极有可能是中国诞生“地王”最多的年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比前几年略好,但是,从总体上讲,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发展到可以肆无忌惮竞出“地王”的时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地王”,很显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涨价预期高、前一轮所拿地块基本开发结束、通货膨胀预期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政府对风险的大包大揽,是促使开发商敢于拿地、敢于当“地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其他方面的风险扩张,包括盲目投资、政府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风险。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中国政府为了化解风险,避免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银行风险、企业风险等,相继出台了政府债务置换、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面的政策。就眼前而言,确实起到了防风险作用,避免风险在眼下爆发。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是在积累和积聚风险。更重要的,它从一个侧面鼓励和助长了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制造风险的动力,使各方的负债建设、负债发展、负债制造政绩冲动全被激活了。

就地方债务来看,这些债务都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并不难判别。可是,债务形成以后,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想过如何处理,银行也没有和地方政府好好商谈过债务风险的化解。最终,都把矛盾交给了中央,由中央财政以债务置换的方式把地方债风险向后推移。而地方政府和银行,则继续勾结在一起积累债务风险。

要知道,在中央政府已经对地方债务做出总额限制和时间节点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放松债务的扩张,仍然在不断地扩大政府债务,不断地给包括政府平台公司在内的国有企业下达各种建设任务、融资任务。上报的数据,则明显存在很大的水分,隐瞒了很多债务。因为,按照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理想”的想法,到债务扩张到一定时候,中央政府还是会“认账”的,是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地方出现债务风险。这显然是赌博心理,也是百赌不败的现象。

对银行来说,这些年来为了业绩,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能放的贷款、不能放的贷款,一概都在投放。所不同的是,对实体经济十分吝啬,对政府融资平台、开发商、产能过剩行业等,却是大开绿灯。出了问题了,有了风险了,则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市场增发、上市等手段,把风险转嫁给社会、转嫁给纳税人、转嫁给投资者、转嫁给政府。殊不知,就算是银行用自有利润来化解的,这些利润来自哪,为什么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那么高,不都是纳税人创造的财富。银行行为不规范造成的风险,为何要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政府如此大包大揽,银行还怎么可能对风险有敬畏意识,还怎么可能去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还怎么可能去将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

就企业而言,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融资平台,抑或极少数大型企业,由于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太容易,成本也很低,而且,常常可以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担保、用土地和厂房抵押等获得信贷资金支持,风险完全被分散到政府、银行和土地等身上,自身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对风险,也就只是说说而已了。以房企为例,哪个房企拿地的资金不是绝大多数来自银行,而相关的资产则是土地及其房屋。这也意味着,真正属于房企自己的资金极少极少,一旦发生风险,不是银行承担,就是政府承担,或者其他企业承担,最终由政府买单。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就敢于去进行重复抵押、重复担保,银行也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因为,不管留下的风险有多大,最终买单者都是政府,都是纳税人。

在面临风险时,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帮助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等化解风险,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前提是,必须认清责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不是政府把风险包揽下来,就算是问题解决了,风险化解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风险更大,让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胆子更大,积累风险、制造风险的动力更强。

显然,政府为了所谓的稳定,为了所谓的防止风险扩散,把理应由地方、银行、企业承担的风险,全部承揽下来,变成政府的风险,国民经济的风险,整个经济金融的风险。相反,作恶者却一个个逍遥自在,仍在不遗余力地制造风险。那么,风险还如何能够消除呢?象竞相拿地、争当“地王”这样的怪现象,还怎么能够避免呢?

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于经济下行,而是来自于政府对风险的大包大揽,从而让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等的责任心越来越差,风险意识越来越弱。不仅在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譬如信访问题,就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结果,反而让广大居民的法制意识越来越弱了。相反,如果能够责任到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是哪级政府,只要是因为失误带来的风险,就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那么,谁还敢不顾一切地制造风险、积累风险、积聚风险呢?所以,政府必须要尽力避免包揽风险的做法,要把防范风险的责任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企业和银行肩上,把任务到各个应当承担责任的领域与环节,使责任与成绩紧密挂钩,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收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微信号:thj19881007)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