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抚叶成林 孜孜不倦 一生一业 百年克隆

“植物克隆之父”李长潇,一位执着创新、勇于实践、复制绿色生命的巨匠,一位钱学森亲自点将的科学家于2016年5月22日10:30左右在一场医疗事件中意外辞世。5月22日恰逢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报记者原本约好采访李长潇关于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城市乡村彩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不料惊闻噩耗。李长潇的离去,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也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不幸。震惊的同时,记者感到无限哀痛,一以此文悼念李老,一路好走;二以此文鼓励后者,一定要把李长潇一生为之奋斗的植物繁殖方法技术革命的事业传承下去,使其一生一业留丹青于历史。

抚叶成林 利国利民

李长潇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学家,被誉为“植物克隆之父”,他研制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曾于1995年创下我国涉农单项技术无形资产最高的15.604亿元,许多经济植物用该技术已生产应用了三十多年,为我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生物科学和植物科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是“共和国50周年著名科技实业家”,他带领团队繁育出圃“宁杞一号”枸杞新品种,引领全国各地生产推广各种无性系优良植物种苗数十亿株,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200多亿元。

科学工作者最大的敌人是固步自封,形成固步自封状态的原因之一是经验的积累。经验和习惯都很容易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造成一种定势,产生出妨碍思维活跃的隋性。对于发明人来说,很难的还是寻找到每一个特定的思维定势,然后超脱它,再突兀而起,悟出一个“道理”,改造乃至创造出一样新东西。

而李长潇研究员就是这样善于创造的发明人之一,他从事生物工程开发研究工作多年,长期以“试管内植物细胞快繁”为范本,不敢越这个近百年前由外国专家“敷设”的“雷池”,陷入了固步自封状态。后来在实践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几千只代用试管的洗刷和消毒以及繁杂的工序跟不上发展需要,李长潇几乎是陡然间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搞试管外繁殖呢?

这个念头,事实上是突破几十年形成并巩固了的思维定势的开端。于是李长潇成了试管外植物微型组织快繁技术的创始人。

李长潇有一个寻求突破的过程,可以说,也就是寻觅思维定势“定”在哪里的过程。如果李长潇将视点投向消毒与不消毒、工序的减少与否、试管放大的可能性以及操作的高科技化,无疑也有可能取得某些成就,却不是解决繁琐、慢速和不易推广等问题的根本办法,当然便是步入误区。

关键之处在哪里呢?

李长潇站在他的几十个木架上摆放着的几千只“试管”面前沉思时,猛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不要它们?此后他开始了孜孜不倦地探索,最终在国内外首创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植物克隆体系——植物克隆新技术。

植物克隆新技术是一个专有技术,用许多植物类似组培试管茎段、茎尖培养的0.3~1.0厘米长的微型繁殖材料单位,直接接种在辅助有简易条件的大田沙床上,使大多数经济植物离体材料在第二代后4-11天获得再生完整植株,并且成活率高达85%至100%。每15-60天繁殖一代,可按几何级数高效快繁。繁殖系数达到2-15以上,比许多植物在试管内快繁系数还高。在完全离开植物组织培养各种复杂设备条件下,实现了多种植物在试管条件下才可能达到的高效快繁。

植物克隆新技术经过在全国各地各种气候带、各种土壤连续二十年的研发、生产、推广,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已完成对枸杞新品种“宁杞一号”、香椿等850多种经济植物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显示出对大多数经济植物无性快繁具有普遍意义,1995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查新确认该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曾荣获首届中国农科城技术博览会金像奖,第九届中国发明展金奖,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

一树独木不是春,树满成林保家园。用一片叶子种出一棵参天大树,15天繁殖出新一代,一天生产数百万株种苗,这就是植物克隆新技术的神奇效率!李长潇通过他的植物克隆新技术,抚叶成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极大促进了我国众多经济植物的推广,未来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积极意义。

孜孜不倦 一生一业

从197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参加生物科研工作,算起来,李长潇在生物科学领域已经奋斗了38年,他对生物无性繁殖方面的研究和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性地开创了植物克隆的新时代,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

期间,他曾从事细胞遗传、群体遗传、细胞周期动力学,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他主持的细胞遗传实验室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人体活细胞(克隆)培养增殖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于1984~1993年,连续十年从事大规模植物组培技术工作;他也曾于1994年、1999年,先后被宁夏自治区科委评选为副研究员、研究员。

从1988年起,他领导的团队先后创建了宁夏科隆生物工程开发研究所、宁夏科隆实业公司和北京TERNPC产业化公司;1997年起先后在国际互联网创建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中国科隆植物网、科隆植物快繁产业化网、国外植物引进网、竹柳产业化网。其中,中国科隆植物网已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垂直网站。

李长潇曾说“让别人先受益,自己再受益;让别人受大益,自己受小益”。正是坚持这样的原则,怀着无私奉献的心,他带领团队利用LCPCT服务于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由他带动的种植足迹遍布全国32个省区,引领全国各地生产推广各种无性系优良植物种苗数十亿株,除花卉和城市绿化苗生产外,农林业生产和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应用250多万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200多亿元。

38年间,李长潇一直坚持低调做人,扎实做事,他发明的植物克隆新技术,数十年来经过1000多名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论证,被认为是一项国内外重大的科技原始创新发明。他在全国各地已培训专家学者200多人,培养相关技术操作农业技术工人20000多人。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证明,植物克隆新技术同时对现代植物生物技术中植物组织培养试管快繁和人类历史应用了2000年的常规育苗技术具有双重重大突破。

鉴于李长潇在我国生物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受到了国家和众多知名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在给周嘉槐的两封信中分别两次对李长潇发明植物克隆新技术给予高度肯定。

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共和国50周年著名科技实业家”,成为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快繁是一个先导产业和高效益产业”的理念,是倡导和亲自实践“快繁产业”的著名科技实业家。他发明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简称为“李长潇植物克隆技术”,被列为中国科技发展50年大事记。2005年,他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一次。2005年和2006年成为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人物。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生物科学家,“中国植物克隆之父”,李长潇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曾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复制绿色的巨匠”。此外,他作为“成功中国人”被美国世界发明发展中心列入《世界科技专家与人才大辞典》。2014年受聘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合办的首所防沙治沙学院生物多样性克隆重点实验室教授和首席科学家。

38年的岁月沉淀里,流逝的是蹉跎岁月,不断延续的却是李长潇对植物克隆的无限热爱和孜孜以求;不管他的工作岗位如何改变,不变的是他对植物克隆的浓厚兴趣和那份坚定创新的科学信念。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植物克隆事业,直至去世前仍苦耕不辍,忙碌着为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不懈怠,忙碌着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停歇。

传承精神 百年克隆

在李长潇绚丽而伟大的科研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在事业上给予他支持和关怀的人,比如他一生培养了很多的职业项目经理。他们是李长潇植物克隆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是他在全国广泛推广植物克隆新技术的中坚力量,是让850多种经济植物“绿”遍神州大地的“爱心使者”。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今天植物克隆新技术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繁华盛景!

当然,李长潇生命中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一位是他的妻子王永萍,一位是他的儿子李一泽。他们不仅是他生命中最至亲的人,在生活中给予他无限快乐与幸福,也是他科研中最重要的“同事”、“助手”,曾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与他一起并肩作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开创出辉煌而灿烂的“克隆世界”!

王永萍从1988年就与李长潇一起创办实业,一起做“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李长潇主要负责科研团队和企业员工的管理,而王永萍负责研究900多种植物不同的繁殖所需要的配方,这是最核心的技术。他们在工作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成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一对贤伉俪。

李一泽从小就受到父亲教育的熏陶,耳濡目染对植物克隆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梦想着未来自己能像父亲那样为生物科学做出一番贡献。李一泽自幼时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毕业后不负父托,多年来追随父亲从事全国各地多种植物克隆基地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

笃定自信的李一泽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科研工作者,他对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非常有研究,他把现代农业与温室设施大规模智能控制结合起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植物克隆的贡献。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而李长潇的植物克隆新技术凭借在现代农业中“繁殖速度快、种苗品质好、利于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三大显著优势,势必得到迅猛地推广应用。而李一泽作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研究专家,也将对植物克隆事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他和母亲希望将李长潇的精神传承下去,团结包括那些职业项目经理在内的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开创我国生物科学的美好未来。

我们用文字追忆“中国植物克隆之父”李长潇绚丽而伟大的科研人生,也需要更加珍视他“百年克隆”的梦想,正如他所言,百年克隆,通过“传帮带”方式来实现,要想克隆苗,先要克隆苗的人。植物克隆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经济腾飞、社会繁荣富强有着积极作用,是一场繁殖技术方法的革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植物克隆新技术将成燎原之势,在现代化农业中发挥其巨大的效应。(相关资料引自《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及廖文伟先生的《寻找思维定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