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一生成就非凡,他拍摄的多部电影都在俄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战争片中,他聚焦士兵的故事和内心世界;在描述俄罗斯“混乱时期”的影片中,他深陷角色难以自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用自己对电影事业的一腔热情,在逆风中前行。

曾获邀任上海电影节评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电影在中国有过广泛影响,由他拍摄并主演的多部战争和历史题材的影片都曾在中国播映,如《他们为祖国而战》、《红钟》等。

香港凤凰网报道,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凭借其出色的艺术才能在苏联电影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文艺界的改革使这位电影人发生了巨变,新人对他进行抨击,使他曾失掉权威位置。

1986年5月,苏联举行了第五届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这位赫赫有名的苏联电影人,不但没有被选入理事会,甚至连代表也不是。

当时,知名电影导演、《烈日灼人》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表示:“对谢·邦达尔丘克的影片和为人可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个人的事。但不把拍成《一个人的遭遇》、《战争与和平》、《他们为祖国而战》的人(且不说这几部影片已成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选为代表大会的代表,这纯属胡闹……”

不过,在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创作后期,仍有不少优秀作品面世。

中国电影界很重视邦达尔丘克的艺术成就,1994年上海举行国际电影节,曾邀请他携夫人一起来上海作评委。他欣然表示同意,但突然病发,未能成行。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逝世后被葬在新圣女公墓。他的墓是座雪白的方墩子,上边刻有墓主的侧面雕像。雕像表情严肃,眯缝着眼睛,紧皱着眉头,蓬松的头发,浓密的胡子,一支手托着下颚。他在沉思。这是很出色的一座雕像,雕像的作者是知名雕塑家凯尔别利。

《他们为祖国而战》成经典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战争电影代表作《他们为祖国而战》是苏联战争片的经典,很多中国观众都很熟悉。

1975年,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并主演此片。电影荣获戛纳金棕榈奖提名,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金、巴拿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金奖。

影片改编自肖洛霍夫的同名长篇小说,虽然这部小说最终并没有能够写完。小说描写的不是苏联红军大举进攻的宏伟场面,而是红军退却过程中,准确地说,是溃败过程中的场景。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认为,除了肖洛霍夫之外,还没有一个苏联作家如此描写过苏联士兵,战争中的人。他们昨天还是农艺师和教师,不习惯于打仗,他们擅长的是和平劳动。

除了这部战争片,1970年的鸿篇巨制《滑铁卢》也证明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创作战争历史题材影片方面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在这部影片中,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不仅成功地展现了滑铁卢战役宏大的规模,而且全面、深入地刻画出双方统帅——拿破仑以及威灵顿公爵的心理肖像。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他们为祖国而战》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红钟》再现十月革命

1982年至1984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与墨西哥电影界合拍了双集片《红钟》。

香港凤凰网报道,影片第一部名为《战火中的墨西哥》,第二部为《我看见了新世界的诞生》。这是以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知名评论家约翰·里德撰写的《奋起的墨西哥》和《震撼世界的十天》而创作的革命历史剧。

影片表现了本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的两次革命:1910年爆发的墨西哥人民反抗庄园主的起义和震撼旧世界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电影运用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红钟》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银幕上再现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独辟蹊径,依托剧中人物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一双眼睛,以里德的经历见闻作为线索和框架展开叙事,展现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新时代诞生的全过程。

此片获得苏联国家奖金。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红钟》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沉浸角色难以自拔

苏联电影商业化的倾向日趋严重,邦达尔丘克坚守自己的艺术阵地,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去拍摄警匪片,而是根据普希金的悲剧改编拍摄了《鲍里斯·戈东诺夫》。

这是一部题材严肃的作品。《鲍里斯·戈东诺夫》是普希金27岁时完成的悲剧,探索的是人民与政权的关系。

1985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将普希金诗剧改编的电影《鲍里斯·戈都诺夫》搬上荧幕 ,获戛纳金棕榈奖提名。

这部电影由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波兰合拍。摄制组工作人员当中,自始至终跟随邦达尔丘克拍完这部电影的人只占少数——多数人都无法忍受他那执拗、暴躁的脾气。

沙皇戈都诺夫统治时期是俄罗斯历史上“混乱时期”(1598年-1613年)的开端,影片于1985年4月上映,这恰好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个时代——混乱的“改革”时代的前夜。 之后,苏联开始了缓慢的、不断加速而且无可扭转的瓦解。

电影界的极端分子极力排斥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最后一天放映这部影片时,苏联竟没有一名记者在场,事后却宣传电影失败了。但这部影片那天其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本人饰演的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角色演完了,影片拍成了,可是我夜夜醒来时还是以鲍里斯的生活而痛苦而死亡。摆脱一个角色是极其困难的。”可见他的关注与精神集中的程度。

他又说:“一部经典作品,无论与我们今天怎样相比,它总是有血有肉的,因此是永生的。”邦达尔丘克不为商潮的泛滥所左右,不为媒体的舆论而动摇,他在逆风中一往直前。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鲍里斯·戈都诺夫》海报和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最后心血 《静静的顿河》面世不易

长久以来,《静静的顿河》因为叙事过于宏大,敢去将它翻拍为影视剧的人并不多,在俄罗斯,它三次被改编。第一次是1929-1930年拍摄的默片电影;第二次是1957年上映的彩色电影,完整改编全部原著;第三次就是2006年上映的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执导的影视剧。

北京《俄罗斯文艺》刊文介绍,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谋划拍摄这部电影,在上世纪80 年代末,在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始筹备开拍。遗憾的是,苏联的解体导致俄罗斯的电影事业陷入停滞,《静静的顿河》由于资金的原因也停止了。

上世纪90年代初,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与一家意大利公司签订合同,合作拍摄,原计划拍摄上下两集的影片和一部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出于国际市场的考虑,意大利公司要求麦列霍夫和阿克西妮亚的扮演者为外国演员。扮演格里戈里的演员是英国人鲁倍·艾维列特,阿克西尼娅是法国女演员杰尔芬·弗列斯,另外,纳塔莎·安德烈琴柯扮演达丽娅,伊里娜·斯科勃采娃扮演伊里英吉娜。

到1993年4月,所有的拍摄工作都已经完成,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本来应当开始剪辑——可他开始做的事情却是与意大利制片方长达19个月的交涉。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请求制片方提供后续资金以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意大利人却背着他满世界兜售(包括出租)这部半成品——就好像这部新作已经完成了一样。

1994年10月,失去信心、心力交瘁的邦达尔丘克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化解自己与制片方的矛盾纠葛,但他没有来得及——1994年10月20日,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病逝于莫斯科。临终前,他还在关心这部影片的下落。他对自己的夫人说:“伊拉,你把影片找回来。”2005 年,460 盒无声的电影胶片被俄罗斯第一频道买回,由邦达尔丘克的儿子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进行剪辑并配音,制作成7 集电视连续剧于2006 年在俄罗斯第一频道上映。

需要指出的是,导演对市场的妥协造成的后果是作为主要人物的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扮演者的英国演员并没有把两个人身上的俄罗斯气质塑造出来,2006 年版中的格里戈里始终停留在年轻气盛阶段,而阿克西妮亚毫无疑问是漂亮的,但她的气质更像是安娜,而非阿克西妮亚这个村姑,作为配角的其他本土演员反而比两个主演出彩。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苏联电影界的独行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执导的《静静的顿河》中,格里戈里和阿克西妮亚由西方国家演员出演。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