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主 编 的 话

如果我们要谈论“儿童教育”,那么这将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话题。是的,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像“儿童教育”那样内涵丰富,也没有哪一件事情值得我们花费如此大的精力细细琢磨、耐心经营。

美国德州教育心理学博士詹志禹教授一语道破教育孩子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养,要在意一时或是放眼千秋?”所有的人都会回答:“当然是希望孩子未来会更光明、更好啊!”可是,在真实的教养情境中,我们又会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忘却了“初心”。

正是洞察了教育目标与教养行为的距离,詹志禹教授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调研、以他深刻而细致的理论高度,悉心创作了《发现孩子的亮点》,让每一个父母、每一个教育者都乐于做孩子的伯乐,帮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人生之路。

一样天才,两种命运

三岁会拼字、六岁能阅读四种语文、一入小学就连跳七级课程、十一岁就读哈佛,赢在起跑点的天才从此人生灿烂吗?什么才是导致人生命运大不同的关键?

你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或相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个案故事。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鲍里斯·西迪,著名心理学教授,著有《庸才与天才》,哈佛少年天才的父亲)

S生于一八九八年,是一对俄国夫妇移民美国的后裔。父亲是心理医学博士,精通英语、俄语。由于父亲极为崇拜美国哲学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深受行为主义影响,相信后天环境决定一切,坚信只要给儿子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就可以将儿子塑造成天才。因此,S从幼儿时期开始,父亲就严格教育他,绝不容许他有和同侪嬉戏的机会,避免他“浪费时间在愚蠢的事物上”。

S不负父望,天赋极佳,三岁前就能拼字及阅读,六岁前就能阅读俄、德、法、英四种语文。进入小学后,他在六个月之内连跳七级课程。他父亲觉得小学教育太缺乏效率,就将S留在家中教育两年,并协助S在八岁时进入布鲁克林(Brooklyn)一所贵族式中学。三个月后,再度将S携回家中教育两年。

父亲发明了很多颇具巧思的教法与教具,让S在十岁时就学会代数、几何、三角测量和微积分。经过父亲不断争取,终于让儿子在十一岁时以特殊学生身分就读哈佛(Harvard)大学,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之一。父亲非常得意,他证明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方法很成功,所以在1911年写了一本《庸才与天才》(Philistine and Genius),攻击当时的教育方法与制度。他向媒体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学方法与儿子的成就,毫不犹豫将儿子推向媒体的焦点。

上了哈佛,便看好未来人生?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美国哈佛大学美丽的校园)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哈佛少年天才,威廉·詹姆斯·西迪)

S以十一岁的年纪,在“哈佛数学社”做了一场有关“第四向度”的演讲,登上了《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头条新闻。他在十六岁时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士,再度被《纽约时报》报导。

他从一流大学毕业了,从此可以看好未来人生了吗?

后来,他先后两度进入哈佛的研究所,攻读数学和法律,前者是他的天赋,后者可能是他想逃离父亲的规划,但他这两个学位都没有拿到。

他在1919年参加了波士顿共产主义者的游行,遭到逮捕与判刑。消息曝光后,媒体称他为“激进主义者”,纷纷报道“哈佛天才被判刑”“年轻天才有麻烦了”。还好他是初犯,麻烦不大。有趣的是,他这行动表现了叛逆与社会关怀,宛如迟到的青春期。媒体的幸灾乐祸,则反映了一种大众心理:“逮到你了,天才也会犯错,天才不一定成功,凡人也不一定失败,我们凡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经由哈佛业师的介绍,S进入莱思(Rice)大学任教,可惜工作并不顺利,并惹上了一些责任问题,所以他改做低阶神职人员,并极力躲避媒体。他逐渐变成一个充满怨恨和幻灭的青年,他责怪父亲决定自己的学业生涯发展,同时又渴望家庭情感的支持。但他父亲对他非常失望,气他不知感恩,甚至与他切断亲子关系。1923年,父亲去世,S拒绝出席葬礼,父亲则拒绝在墓志铭提他,仿佛不曾有过这么一个儿子。

当媒体记者发现少年天才S只是一个神职人员、每周仅赚二十三美元时,再度为平凡人感到安慰。1924年《纽约时报》的用语是“天才穿得很破烂”“平凡孩子的父母应该觉得安慰”。这么落魄的天才,在知识和智力方面有退化吗?没有!他在1925年到1926年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一本关于数学,另一本则关于科学哲学,深入批判唯智主义,等于批判他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与他父亲的教育哲学。

由于个性害羞,S继续躲避媒体,保护隐私,但媒体却不放过他。1937年,《纽约客》(The New Yorker)再度追踪到他,以“四月愚人节”为名,重挖“这些天才在干嘛?”报道S过着穷困潦倒、不断更换工作的生活,并且暗示S的人格不正常。S非常愤怒,对《纽约客》提出“诽谤和侵犯隐私”的诉讼,可惜败诉;他又诉讼其他错误报道,也只能以和解收场。

教养方式不同,人生大不同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哈佛女孩刘亦婷)

1944年,S去世于布鲁克林的寄宿房子,失业、生活穷困潦倒。媒体纷纷报道“失败的天才”“隐藏的天才”。他的真名是威廉·詹姆士·西迪(William J. Sidis),看这名字就知道他父亲对威廉·詹姆士的哲学是多么崇拜。

与西迪同一时代的数学天才诺伯·威纳(Norbert Wiener),同样提早入学、连连跳级,年纪轻轻进入哈佛,却顺利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关键何在?

威纳父亲对儿子的要求也极严格,但非常小心不让威纳自傲或自以为天才。也不让威纳曝光在媒体上,而让他有较多机会与同侪互动,而且父子间长期存在一种护持与关爱。此外,威纳有结婚,妻子也提供了强烈的情感支持。

西迪极有天赋,他父亲的教学方式对智性发展也非常有效;但他父亲高度的规划、控制与支配性,母亲角色的缺乏,青春期的空白与迟来,情感发展、同侪互动与社群隶属感的缺乏,媒体曝光与压力,危机时刻缺乏家庭支持等因素,都是这出悲剧的元素。尤其他父亲的支配性控制,变成西迪反叛与逃离的主题,宛如电影《星际大战》(Star Wars)中,天行者路克(Luke Skywalker)极力逃离银河帝国的控制,最后却在与帝国首领的对战中发现,这个首领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

(节选自《发现孩子的亮点》)

总结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孩子的亮点。在整个教育过程,我们还需要把“功利心”放下,着眼于孩子的长久快乐和幸福,给他们更多的智慧之爱:在保护中学放手,在协助中给自主,在关爱中有平等心,在慈爱中尊重他人。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詹志禹教授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教育心理系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并担任台湾“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养计划”总办公室主持人,也是台湾《亲子天下》杂志专栏作家。

曾任台湾政大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系主任、政大附设实验小学校长等职。学术兴趣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科学哲学与创造力研究等领域,累积发表作品上百余篇。

喜欢教学和写作,曾获台湾政大第一届教学特优奖,在学生心目中是既严格又温暖的人生导师,但在家里两个女儿常笑他是“喜欢讲冷笑话的老爸”。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发现孩子的亮点》

一本指引父母和老师

有效教导孩子发展正向性格的好书

给您适才、扬性的优质教养指南

让您成为孩子的“伯乐”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我还想看

点击蓝色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周一父母微课堂丨做孩子的伯乐,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一本指引父母和老师,有效教导孩子发展正向性格的好书。

给您适才、扬性的优质教养指南,让您成为孩子的“伯乐”!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