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位老党员的为民情怀

(本报记者 陈晓军)2017年伊始,记者走基层来到淮滨县。该县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这有位老党员的事迹可以采写,老人退休之后,借资80万元加上自己的钱共300多万,为家乡重修了电灌站,造福一方,备受家乡人民称赞。

这该是怎样的老人?本报采访组一行前去拜访。

第一眼见到陈荣先老人,记者感受到他的沉稳。“当初怎么想借这么多钱重修电灌站?”对于记者的提问,陈荣先娓娓道来。

“我是中国人民银行淮滨支行的退休人员,2011年回老家河湾省亲,走到与老家一河之隔的瓦庙时,听到乡邻诉苦:这里的电灌站年久失修,成了摆设,群众守着洪河望水兴叹,只能靠机井里的水来浇田,成本高,粮食还减产。村与村之间常常因水发生矛盾,甚至械斗。”

“我是党员,乡亲有事,我得向政府反映。我写好调研报告和电灌站修复计划到县政府汇报,县政府领导看过报告后非常重视,但也面露难色——县里财政都列好计划了,只能明年给以支持。我是党员说话得算数,如果晚一年修就会耽误乡亲们的收成,既然答应家乡父老要把这件事解决好,我自己修!”

300万元不是小数目,一个老人怎么有这样的“大心脏”?记者的疑惑让陈荣先哈哈一笑。

“我当过20年的兵,打过13年的仗,从正营转业回家乡。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点小事算什么!其实我有心脏病,2012年修复电灌站工程开工,我也感觉到压力。为了资金和工程质量,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头发也是在那时候白完了。亲朋好友都劝我别操这么大的心,但我认定的事就必须干下去,而且干好。”

记者问及老人最大的动力是什么?陈荣先说:

“一个人全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没有政府,我是做不到这些的。工程开工期间,县政府给了我莫大的技术支持。县农发办一位工作人员当时患痛风病,他忍着痛为工程跑前跑后。县水利局一位工作人员,只要一个电话,他会风雨无阻来到现场帮忙。2013年电灌站竣工后,县里的配套工程也开始上马了,投资2000多万元,修渠、修桥、修闸。把电灌站抽出来的水送到8个村,让15000亩地解了渴,20000多百姓获实惠。”

“现在,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露出的笑脸,我很开心!”

临别时,望着老人发自内心的微笑,记者肃然起敬。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