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不让玩手机,猛踹妈妈的男孩,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养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文丨雨霏

成长树原创

最近网上有段小视频流传得很广,标题是《男孩连续飞踹妈妈,只因不让玩手机》。

不让玩手机,猛踹妈妈的男孩,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养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五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而妈妈则是无助的站着挨踢,随后往孩子奶奶身后躲了躲。

很多网友看到这则视频都表示出了愤怒,但老实说,这位妈妈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无辜。

10岁左右的孩子敢做出这种行为,一定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并且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隐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孩子需要一点“狠心”

好友阿源的弟弟同样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如今已经大三,虽然没有到打骂父母的程度,但永远家务一点都不做,大声顶撞父母、摔东西摆脸色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据阿源说,因为父母和爷爷奶奶都重男轻女得厉害,小时候弟弟几乎是要什么便给什么,再长大一些,弟弟便学会了跟她吵架打架。

本来姐弟间争吵很正常,但弟弟每次吵嘴输了,就会动手打人。如果她躲开了,或者还手了,弟弟便会大哭不止,还会去找妈妈告状。

全家人都向着弟弟,然后就会过来批评她。阿源的妈妈甚至会要求阿源呆在原地不动,让弟弟打个够。只有弟弟打够了,才会停止哭声。

再后来弟弟更加变本加厉,对妈妈和奶奶也越来越不尊重。嫌弃菜不好吃,就要零钱去街边买其他东西吃,看别人玩什么穿什么,便回家索要。得不到满足就生气,把东西丢到地上,或者威胁不去读书。

家人都认为弟弟只是年龄小不懂事,可是弟弟如今依然乖张跋扈,在一所三流高职混日子,家里没人能管的了他。

妈妈曾问过阿源:你们两个都是我生的,怎么你弟弟却成了这样?

在外人看来,这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慈母多败儿。

父母宠爱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但父母溺爱孩子就很难不出问题。因为这样的父母缺少了“狠心”,对孩子永远在妥协。

孩子,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都会哭泣。可是父母却为了避免孩子哭泣,便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论合理不合理。

甚至在孩子还没有哭泣,只是表现出愤怒的时候,就开始了各种安慰和哄劝,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

父母自己是省去了给孩子讲道理的时间和劳累,也换来了孩子一张满意的笑脸。但也正是父母这样的退让,让孩子得到了信息:自己是家庭的重心,自己可以的欲望都是可以通过嚎啕大哭和撒泼发火来满足的。

生活在骄纵和溺爱下的孩子,脾气暴躁、没规矩、窝里横和没有同理心,自私自利几乎是标配。

当有一天父母无法再满足他,问题就会显现。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约束和管教的孩子,不会明白体谅父母和他人的难处,只会觉得是父母做的不到位,父母欠了他们的。而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方式,逼着父母再一次妥协。

不让玩手机,猛踹妈妈的男孩,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养

爱和溺爱是两回事

尊重和娇惯有大区别

有位妈妈问:自己工作比较忙,没时间陪孩子,现在孩子提出想春节去一次迪士尼乐园,不知道答应了的话,算不算太惯着孩子了。

想满足孩子的要求,又怕把孩子宠坏,是不少爸爸妈妈担心的问题。其实爱和溺爱是相反的两回事,尊重孩子和娇惯孩子的区别也是很大的。

记得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时候,有一期节目是爸爸们带孩子去了沙漠。节目中孩子们可以坐在沙撬上从沙坡往下滑。

沙坡有高有低,女孩子的爸爸们一般担心孩子有危险,都是放孩子从低坡那里玩。但是森碟就是想试试从最高坡滑下来的感觉,一直求爸爸田亮带她去最高的那个地方。

田亮还是经不住女儿的恳求,把女儿带了上去。但是他没有在沙撬下滑的时候放手,而是一只手抓着沙撬跟在后面猛跑,沙撬滑多快他就跑多快,直到滑到他认为比较平缓的地方,才悄悄松手。

父母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为了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还是明知不妥,只是因为不想跟孩子发生冲突而对孩子放纵妥协。

爱的基础一定是宽容、欣赏和尊重。而溺爱的基础往往是一种害怕失去的恐惧,父母希望能够一直控制孩子,一直占有孩子,哪怕付出再多,只要孩子还在自己身边,还对自己又依赖有需求,就都没有问题。

不让玩手机,猛踹妈妈的男孩,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养

好孩子不是一天学坏的

日常的教养影响孩子的性情

爱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本能。但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智慧。不光是需要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和各种赞美,有时候还需要合理的安慰、督促、甚至是对立和惩戒。可以说,对孩子性情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日常的教养。

永远不要让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

曾去一位朋友家中做客,朋友拿出了西瓜招待我们。切西瓜的时候就是正常的半个西瓜均匀的切成几瓣,但他女儿马上不高兴了,跟爸爸嚷嚷:“我还没把西瓜中间的心挖掉呢,你怎么就切开了!”

才知道他们家吃东西,最好吃的部分都是先可着女儿吃。西瓜都是女儿挖了中间的,他们才切开。

父母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但非常容易养出自私自利,不懂考虑他人的孩子。孩子就是会觉得自己到哪里都应该被特殊对待,更不会懂得感恩和礼让。

别求着孩子做事情

现在虽然很提倡父母跟孩子做朋友,但父母依然是长辈是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尊重孩子不等于受制于孩子。

很多父母会求着孩子吃饭,求着孩子学习,甚至见过有父母求着孩子睡觉。连孩子能干点家务,都要父母给予相应的奖励。

其实父母这样做,是在让孩子学会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他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都变成了他对父母的一种“帮助”。这样培养的孩子,不会上进,也不会尊重教育者的权威。

在孩子面前,保持统一的教育观

我们身边常见一种现象,有人稍微教训孩子几句,家中爱人甚至老人便急急忙忙阻止:“孩子还小,你别把他吓坏了”“这么点儿事儿,不至于”。

其实比批评孩子危害更大的事情,就是家中长辈的意见不统一。就像只戴一块儿手表,慢一点快一点,我们都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但一个人要是戴了很多块儿手表,那就很难知道准确的时间。家中长辈意见不统一,会让孩子也混乱起来。

并且因为凡事总有人护着孩子,他便会仗着有“依靠”和“避难所”,对规则更加有恃无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容易价值观混乱,脾气不定性,在家中横行霸道,在外面又没有主见。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正确的教育导向幸福的晚年,不幸的教育将带来我们未来的痛苦和辛酸,甚至于对社会和国家是一种犯罪。”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犯错,孩子可以不懂事,但是身为父母,就一定要及时的纠正他。养儿不教,便是父母之过。放弃了思考和辨析,一味满足孩子,那便是失职和懒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