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过年好!见字如面!祖孙不了的书信情透着浓重味道的回忆

原标题:过年好!见字如面!

学生时代,周周往家邮信;老了,写信与孙子沟通

祖孙不了的书信情

过年好!见字如面!祖孙不了的书信情透着浓重味道的回忆

74岁的陈阿姨,仍用写信的方式与亲人沟通。

随着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即时沟通的快乐和便捷。当手指轻轻触碰键盘的一瞬间,一行行整齐的文字,便轻松地呈现在眼前,写信,成了“老古董”。

然而,1月20日,记者在乘新二小区采访时发现,有一对祖孙,他们仍然保持着通信的习惯,在他们眼中,书信,是有着浓重味道的回忆。

年过七旬给孙子写信

74岁的陈颖阿姨,家住让胡路区乘新二小区。

陈阿姨说,对于很多“80后”和“90后”而言,写信是件麻烦的事,因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有事只要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可我总觉得只有写信,才能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写信,是让人感动的一件事。

陈阿姨的孙子叫魏天瑞,今年24岁,在海口航空部门工作。从前年开始,她开始与孙子通信,孙子刚接到奶奶来信的时候,特别兴奋。

陈阿姨记得,给孙子写的第一封信,是他大学毕业那年,她在信里嘱咐孙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单位,一定要踏实做人。懂事的孙子看完奶奶的信后,给奶奶回了一封信,告诉奶奶自己的近况,让奶奶不要为他担心。

去年春节,孙子在信中写道:“奶奶,我记着小时候你对我最好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吃,现在我工作了,我一定要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

每当想孙子的时候,陈阿姨就会拿出孙子的信,念一遍,仿佛孙子就在自己身边。

上学时眼泪湿了信纸

和孙子通信后,陈阿姨总能想到当初和父母通信时的场景。

她说,那个年代,家里穷,但父母执意让他们上学。当时,她所在的学校,离家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每到月底,她才能步行回家一次。

离开家的那段日子,她想家,几乎一周就往家写一封信,每天就盼着父母的回信。“我们学校有个收发室,每天下课,我就奔向收发室,看到有自己的信,就兴奋得不得了。”陈阿姨说。

每次给家里写信,她都是边写边掉眼泪。想起父亲为了她,大冬天,在外面干活,不知不觉,眼泪就掉到信纸上,阴湿了字迹。

这样的一个小细节,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有一次,母亲问她:“姑娘,你是不是想家啊?”她怕母亲担心,说:“不想,你们放心吧。”

母亲拉着她的手哭了:“姑娘啊,你别骗妈了,妈看到你写的信上,有泪痕。”

那时,村里没有邮局,邮信要到镇上,寄信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信放进信筒,怕邮递员把信落下,每次还要蹲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地盯着,直到邮递员把所有的信都取走,他才放心地往回赶。

文/摄大庆晚报记者邹影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