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感谢您关注活力清水河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活力清水河”关注我们。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文/刘建国

清水河明长城隶属"边墙九镇"的山西镇和大同镇。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对残元势力以及渐起的女真部落,采取了"置国都于东南(南京),对子女于要地"的策略,将二十五位皇子分封边地,各控重兵为北部屏藩。又派大将徐达筹办边宜。朱棣迁都北京后,继续采取分地置守原则,又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镇"。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清水河大边长城隶属山西镇。而二边长城以丫角墩作为界墩,一分为二分属两镇,东段延伸至和林进入平鲁,隶属大同镇。西段止于黄河老牛湾隶属山西镇(太原镇)。

大同镇:因总兵驻大同称镇。《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命周王棣,晋王枫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这里所说的筑城屯田并不一定专指修长城,亦可能指修筑住兵的城堡。但由此时起,即开始经营大同的边务无疑。至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大同称镇。

山西镇:亦称太原镇,是内长城外三关部分,又称三关镇(雁门,宁武,偏头关)。与蓟镇,宣府,大同三镇共同拱卫京师的重镇。总兵治所先设偏关,后移宁武。

大同镇从县境丫角山往东止阳和,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天镇县镇口台,全长640里,这段长城东北与诸胡连袂,西接套虏,在九边中称绝塞。管区由道和路组成,镇守范围相当于今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至河北省界,西至大同西北。山西镇起丫角止老牛湾长一百四十,由冀宁道,冀南道,雁平道等组成,地域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西起黄河,东抵太行山。

简要说在明代,九边的整体防御体系是以大宁(今内蒙宁城县),开平(今内蒙多伦县)和东胜(今托县)三卫,辅以九边重镇,以内三关和外三关作枢纽,构成两道防线。然而朱棣失策将大宁一带拱手送给了从征有功的朵颜三卫,造成兴和卫废弃,大宁都司和东胜卫先后内徒,明蒙防线整体向南推移数百里,宣府,辽东互缓隔绝,开平狐悬。也就是今内蒙大部地区没有了明军一兵一卒。这就将大同宣府推上边防一线。《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凡为边有九,其最重而称要害者,莫如宣与大"。

明代在九边重镇每镇的兵员达到几万以上。镇就是一个战区(军区),平时驻有最高指挥官总兵守卫长城。每镇之下分若干路,置路城驻守备。路下又分若干关城,也就是据点,驻守千总,兵员时多时少。路城与关城一般紧连长城,有些路城又与地方上的州,府,郡,县城合二为一,均离长城不远。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守边将官包括有哪些呢?

总兵,洪武初年设,明初为差遣之职,遇战事佩将印出征,事毕归还。无品级。后逐成常驻边镇武官。

参将,位次总兵之下,分守各路,领兵几万至几千人。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明代将领)

游击将军,位参将下,率游兵往来驰援防御。

守备,为关城常驻将军。

把总,亦称百总,领兵四五百人。

最基层军官是万户,千户,百户。

「文史」文物“杂说”(十六)——县境长城隶属关系与驻边将官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