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机器换人”需未雨绸缪

近来,一种“机器人劳动者”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工信部官网显示:浙江早已在推进机器换人,自2013年起的4年多来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已实现了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浙江省经信委负责人称该项目至2015年已累计减少普通劳动工人近200万人;安徽也正抓紧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广东、山东等地则都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替代。

按照多数人的理解,“机器换人”多在工业制造领域,而事实上,随着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机器换人”已在更多的领域广泛出现,包括服务领域,其人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2015年中国建设银行把客服机器人用于呼叫中心,当年就取代了大量员工。现在,很多银行、运营商、电商甚至地方政府都已开始运用机器人。

“机器换人”的好处首先在于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以及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以及相关风险。“机器换人”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其一次性投入较大,许多企业在“机器换人”方面处于犹疑状态。已有的企业大都是在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的矛盾难以得到解决时,才开始进行“机器换人”。这样的行为是被动变革,很可能是匆促应对,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既然是趋势,就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有远见,要有前瞻性,要提前预判,在经营还未陷入困难之时就要顺应这一趋势,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机器换人”需要劳动者未雨绸缪。“机器换人”必然对人工岗位造成影响,作为劳动者,就要对自己岗位的可替代性进行考虑。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机器换人”之后,员工经过培训可以重新上岗,从普工变成技术人员。这就表明,劳动者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能,以驾驭人工智能,适应新经济形态。另一方面,还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学习那些机器人难以替代的技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机器换人”还需要教育未雨绸缪。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顺应这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转换技能关注点,调整课程体系和比重,培养适应这一变换的劳动者。同时,“机器换人”也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尽管“机器换人”之后,有一部分员工可以在企业内部得到消化,经过转岗培训后重新上岗。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些劳动者,尤其是年龄大、学习和适应能力差的大龄劳动者会被淘汰。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关育兵)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