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226个孩子一个“爹”

在学校里他是校长,是孩子们的爷爷,离开学校他有时是农民,有时是一名“手艺人”。他就是子洲县远近闻名的民办学校——子洲县周硷镇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创办人马维帅,是226个孩子的“爹”。

226个孩子一个“爹”

226个孩子的“爹”?这是怎么回事呢?您接着往下看。这事啊还得从24年前说起,1992年,位于大山深处的子洲县周硷镇惠家砭村公办小学停办,惠家砭村马塔自然村100多名孩子面临失学。为让村里的孩子有学上,没有多少文化的马维帅白手起家,创办起了寄宿制完全小学。为了办学,他不顾家人反对,倾其所有,不惜四处举债;为维持支出,他白天种地、做石匠,晚上放羊。

谈及当初办学初衷时,今年63岁的马维帅没有过多的说辞,他说:当时学校五十多天没开学,惠家砭行政村有三个自然村,一百多学生学生就上不了学,我心里盘算,这人没文化就不行,因为我没文化,就吃了没文化的苦头。”

226个孩子一个“爹”

马维帅决定自己办学,他腾出来自家的5孔窑洞做教室;找来旧木板、门窗和石头,支起来当桌凳;自己又出钱请来了四位老师。从那一天起,100多名失学的孩子又有了一所“新学校”,马塔村的上空又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也是从这一天起,马维帅当石匠、种粮食的所有积蓄开始不断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运行中。甚至一次次偷偷的用掉妻子养猪、养羊、养蚕挣来的积蓄,甚至向十里八乡的村民搞私人借贷。直至后来讨债人多次上门,才被妻子发觉,得知真相的妻子一时想不开,竟然喝下了农药,多亏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

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创办已经24年,这期间,只要有家长将孩子送来,马维帅都无条件收下。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孩子则免除所有食、宿、学习文具等费用。

226个孩子一个“爹”

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每半年能与父母见一次面的孩子不到40%,其中有10%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由于大多数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很不方便,因此学校实行双周休息制,即上12天课,休息2天,他们管这种制度叫“大礼拜”。每逢“大礼拜”大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居住在附近的亲戚接回去住,一年里一般在春节或秋收时能与父母团聚两到三次。此外还有20多名孩子无家可归,就只能长年留在学校里。

226个孩子一个“爹”

星期天,大多数孩子都离开了学校,校园里一片寂静,为了缓减留守孩子们想家的情绪,马维帅给每个孩子都发了水果,并且做起了游戏。每当这时就是这些留守儿童最快乐的时光。

马维帅说,他的责任不仅是照顾好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人,培养成品行端正而有文化的人,他会为此一直奔波到老。

今天,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已经发展到9个教学班,226人,这些学生来自周边县乡70多个村

马维帅艰辛办学的事迹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6年,子洲县政府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纳入“民办公助”学校行列,并落实了“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政策。2011年以来,子洲县政府先后投入220万元新建校舍7孔,新建了学生食堂、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硬化了学校操场等。从2013年起,子洲县政府每年又拿出18万元用于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此外,市、县慈善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先后为学校捐资20多万元。目前,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的办学条件正逐步得到改善。

(内容来源于榆林广播电视台《瞭望周刊》栏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观看《瞭望周刊》栏目制作的视频节目,保证让您感动不已。

责编:李治学

编辑:杨晓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