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铁锅有了缝,可以找锔匠,老手艺丢了,谁来补?

铁锅有了缝,可以找锔匠,老手艺丢了,谁来补?

在招远城区大集上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摆满了一个个等着修补的锅、水壶、脸盆之类的物品,这些看似破烂的东西在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的手中不一会儿就修补好了,旧脸盆换个底只需8块钱,就能接着用,烧漏了底的蒸锅花30多块换个锅底还能接着使,买这样一个蒸锅至少得七八十元,而且不经使。他们就是锔匠,两人来自大秦街街道侯家村,老人名叫侯学林,年轻一些的是他的儿子侯文星,是一对锔匠父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家庭主妇们为损坏了一个瓷盆而抹泪哭鼻子;为破了一口缸,主妇追着孩子打;因为烧饭的铁锅不小心烧透了,两口子打得不可开交,破口大骂不计后果。因为那时没有塑料制品,餐饮的容器多数是瓷器和陶器。瓷器和陶器易破碎,打破了,若不是粉碎,只要还对得上碴口,还能修复,就不舍得丢掉,修复的手段就是“锔”。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被称作为“锔匠”。

“辉煌”的历史

锔匠,又叫小炉匠,他们肩挑一副两头上翘的担子,担子两头是带有多层抽屉的小木柜,分别放置金刚石钻头、小锤、铁砧、小火炉等工具,担子一头的小木柜上方支架上挂一面小铜锣,两边各有一小锤。挑担行路,走街串巷,担子颤颤悠悠,小锤不时敲击铜锣,发出不规律的叮叮当当声,成了该行当的标志。也有的锔匠间或喊几声,喊的好像是“锔锅、锔盆喽……”也有的喊“锔盆、锔碗、锔大缸喽……”后面略拖有长腔,腔调都是一致的。这便是补锅匠的生活群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锅匠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招远大集上,记者遇到了一位会锔活的手艺人,他就是大秦家镇侯家村侯学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中,唤起对那份特殊感情的遥远回忆……

心灵手巧人

今年64岁的侯学林和儿子候文星是为数不多掌握锔活技艺的人,他告诉记者,这门手艺是祖传技艺,到他儿子这已经是第五代了。今年35岁的候文星跟随父亲从事“锔匠”这门营生已经十多年了。

侯师傅刚从事这份工作的时侯,锔匠都是靠走街串巷来招揽生意的,闲暇时锔匠们就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技艺、切磋经验,遇到行中高手,他就虚心学习,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侯师傅磨炼成了一个真正的“锔”艺高手。

侯学林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生计才学的锔缸,可后来接触的时间长了,也就真正地爱上这行了,看着一个个破损的家什经过自己修护又能用了,心里特别高兴。由于侯师傅锔缸技艺高超,很多乡亲慕名而来,找他锔缸的人络绎不绝,而锔缸的价钱是按照锔子的数量来计算,那时大约是三角钱一个。而相对于很多别的手艺,“锔”是有季节性的,每年入秋时分,很多工厂及个人都会请侯师傅去修补破损的缸、锅,活计应接不暇。

锔锅碗瓢盆是细活,譬如锔盆子,在锔之前要先拿起来用小锤挨着敲打几下,仔细看看裂缝在哪里,有几条,有多长,需要用多少锔子。看好后再钻眼,先从裂缝的左边钻一溜儿眼,把锔子的一头插在眼里,再比照着锔子的长短在裂缝的右边钻上一溜儿眼,然后再用锤子轻轻地将锔子的另一头砸到眼里去,最后再用石灰膏抹一下裂缝和锔子眼,这样盆子就算锔好了。锔其它锅碗瓢盆也是如此。

锔过的器皿可以如常使用,然而终究属于破镜重圆,可以看出破碎了又修补过的痕迹。记得小时候在好多人家里,见到过有锔子的器皿。如:茶壶、茶碗、饭碗等等。那若隐若现的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酸。

曾经令人羡慕的营生

锔碗有着辉煌的历史。过去锔匠是个人人羡慕的营生,庄稼人居家过日子是离不开的。庄稼人过日子非常节俭,勺子碰锅沿是不可避免的,天长日久锅裂盆碎是少不了的。锅碗瓢盆碎了、裂了,舍不得扔掉,置办新的又没有多余的钱。

锔匠来了,搬出那些个破盆、裂纹的铁锅、还有那些碎碗,要锔匠给锔锔也用不了几个钱,虽然有锔巴子,不怎么雅观,但还能使一段日子,因此颇受欢迎。干这行当的多半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锔子”,再说价钱。

锔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花生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那可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采访中,侯学林讲起了自己的“锔匠”生涯,他从事“锔匠”这门营生已经三十多年了,他利索地拉起钻,钻眼、钉巴子、对接,那熟练劲让人难忘。在一口缸上,他用小刷子将缸裂纹处刷干净,用力对好裂纹,一手上下推动方钻,使皮带上钻头快速旋转,在壁上打两个向内侧倾斜的小孔,然后在铆上锔子,乍看上去像是一条小蜈蚣趴在缸体上,接下来他用小锤子在缸体上钉起锔子,使其弧度和缸体弧度相吻合,最后用石灰抹平裂缝,这缸就锔成了。侯师傅说,“锔“活难度最大的便是瓷器。因为陶瓷材质脆弱,在修补过程中需要非常注意,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美观问题。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一手好功夫是干不了锔匠的,回忆起当年,侯师傅如数家珍。东家送来破烂的锅,西家送来有纹的缸,老锔匠总是耐心细致地修补,有的时候只收个本钱,周围乡里乡亲谁家有活儿,都乐意送来修修。无论活儿的大与小、脏与累,他操起自己的“老伙伴”,拿起钻头钻弓,一丝不苟地修理,送上门修理的顾客均是满意而归。

现在锔缸锔碗的这门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每逢赶大集侯学林和儿子侯文星都会到集市上设个摊点,周边的邻居们隔三差五地还会找到他,让他修补一下破漏的蒸锅、水壶等物件。“现在拿旧锅、旧缸来修补的人少了很多。生活好了,大家也很注重生活质量,如果坏了,不能用了,买个新的就行了。到我这里来光顾的只剩一些年龄偏大的顾客,这门手艺快用不上了。”说到这里,侯师傅显得有些忧伤。采访过程中不时有顾客拿着东西来找侯师傅修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古老的行业和手艺人逐渐被淘汰,锔匠就是其中之一,但“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却深深地留在上一代人的记忆深处,亲切如初。历史永远执行的是淘汰制,也许有一天,再也没有人用“锔”的传统手艺来维修家什,候师傅的那些工具将进入博物馆,而“锔”字也只是字典里的一个解释而已。

锔匠也曾经走进中国的文艺生活,智取威虎山中的一个小人物———栾平就是小锔匠。现在,锔匠这个行当,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具体消失的时间,说不确切。他们的作品,恐怕存世也不多了。我真想保存几件锔过的器皿,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保存对这个手艺的记忆。铁锅有缝子可以锔,有窟窿可以补,但这门手艺如果失传将恐再难寻觅。(记者 原晓东 摄影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