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你到底是不是中国人?——读《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你到底是不是中国人?——读《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可否想过,我们为何自称为“中国人”?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与非中国人有没有什么界限或标志?就如今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看有无中国身份证,便可知是否是中国人。但问题是,以此来论定的话,那么华人到底算不算中国人?从公民属性来看,是不是的;但从外貌特征来看,似乎又是的。而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那时候没有身份证也没有公民标签,又如何来界定华夏民族呢?

正是因为比别人多思考了一曾意思,才有了这本《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出炉。而对于华夏民族的界定,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许多学者,本书力图解决这一疑惑。本书把华夏民族作为典型的案例,通过历史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许多资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何为华夏民族,即通过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和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形成本质。通过线性的历史溯源,去找到中国人的族群边缘,以此对中国人做出不同角度的定义。

在如何界定族群边缘与内涵时,作者举了不少的例子,如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在作者看来,这些族群的形成,有一种叫共同记忆的东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族群,不是看他们的肤色、外形,而是看他们对同一种文化是否认可,是否有共同记忆。作者还举例一个台湾人嫁到四川的例子,因为战争的缘故,一直没有回台湾,多年以后再回台湾,不仅外型上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四川老太,说话也是十足的四川腔了,至于台湾,只是她出生与生长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失了最原始的特征。作者以此例证,华夏族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被认可的过程,其边界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在本书的后半段,作者又讲叙了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从周人族源传说写华夏边缘的形成,到对羌人的写照,见证了华夏族群边缘的漂移过程。此外,近代华夏民族的边缘,也存在一个再造的过程,作者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写出了华夏边缘再造的延续与变迁。事实上,在作者之前的写作中,提到华夏民族边缘的塑造,有着一种社会认可的心理。一开始,汉人有优势,于是一些边缘地区的人,不断地学习汉族文化,以汉人自居,隐瞒自己他族的事实。在这样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华夏族群的边缘,便不断地发生改变。而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过程,也与文化认可存在极大的关联。

事实上,透过此书,我们知道,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研究,帮助他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即我们为何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对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正如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所言:“王明珂(本书作者)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

可以说,本书作者便通过这样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诉说,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自我认识的大门。这不仅是在传授知识,同时也能让人开阔视野,带有某种启智的倾向——我们为何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族群认可与共同记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