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4月26日傍晚,黄继光纪念馆,李继德仔细观看黄继光烈士的雕塑后说:“像!就是那时候的黄继光没有这么胖。”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4月26日下午,汽车驶进中江县境内。在车上颠簸了整整一天的李继德老人脸上的疲惫一扫而光,两眼望着窗外。

经过3天1750公里的旅程,4月26日下午本报记者陪同李继德老人抵达黄继光的老家———四川中江县。不顾劳累,李继德特意要求先去黄继光纪念馆“看看”老战友。老人轻抚黄继光侄子黄拥军的脸颊说,“好孩子,见到你,我63年的心愿也就完成了。”

26日16:00许,两辆承载老人63年梦想的车辆驶出了京昆高速四川德阳市出口。李继德老人指着远处中江方向的路牌问记者,“这就到了啊?咱们得好好看看。”事实上,车行秦岭时的美丽风光也没有让老人如此动容,原因无他,只因这里是他战友兄弟黄继光的老家。

俗话说近乡情怯,尽管这里并不是老人的家乡,但他却显得有些不寻常。赶赴中江县的1个小时中,老人尽管没有太多的表情,话语也不多,但是他却不断看着窗外:品味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17:10许,抵达中江后,老人不顾舟车劳顿,希望先到黄继光纪念馆看看。

车门刚刚打开,老人就忍不住急着下车。抬头看着牌匾上的字,轻声念着“黄继光纪念馆”,神态庄重。此时,黄拥军从馆内快步迎了出来,本报记者立刻向李继德介绍:“这就是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一时间老人和黄拥军都没有多言,只是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此刻,黄拥军的眼角泛红,说话也有些哽咽。见状,李继德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说道:“好孩子,见到你,我63年的心愿也就完成了。”

盼望好几天后终于见到李继德老人,黄拥军的情绪也十分激动,他带领老人进入纪念馆,进行简单介绍。在纪念馆院内,迎面矗立着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雕塑。由于离着雕塑有段距离,可能是想把黄继光的雕塑看得更清晰,李继德抬起双手,在额前搭起凉棚状,仔仔细细地观看雕塑。

可能是光线原因,老人还是觉得看不真切,又往右边挪动了几步,再次仔细端详黄继光的雕塑。记者在旁问了一句:“雕塑像不像那时的黄继光?”老人接着答道:“像!就是那时候的黄继光没有这么胖。”

17:30许,已在宾馆等候的中江县人民医院龙凯医生和护士先带老人检查了身体。检查的项目主要有血压、血糖、心电图等。随行的淄博第一医院医生许聿新博士也将路上老人的身体情况与龙凯进行沟通,经过检测老人各项身体指标基本正常。

随后,行走在中江的大街上,老人对身边这个陌生的环境显得很有兴趣,东瞅西看,时不时和搀扶他的儿子及本报记者说上两句。来到继光大道,当记者告诉他这条道路是以黄继光的名字命名的时候,他拉着记者的手说,“好,好啊!”当得知一同陪伴的中江县委外宣办的负责人肖开丰也是一名退伍兵的时候,他说,“我们军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竖起大拇指。

在后来与中江方面的深入交流中,李继德老人对中江称赞有加,他说,“中江了不起呢,很多人都上了朝鲜战场,与黄继光一个班的还有三个中江兵,他们是马万昌、高成岗和朱书明。”老人说,要是能找到他们,他还想和这些人见一见。

记者随后联系中江县人民武装部,武装部部长汤健说,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江人有几千名,如果真有老人所说的这三个人,他们将想办法联系,有消息将第一时间反馈给李继德老人。

与其质疑英雄不如一起前行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英雄、质疑英雄的不良思潮。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用各种“非主流”的思维和奇葩的假设,通过不同社交手段发表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造假的言论,试图“还原”6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英雄。

怀疑英雄、否定英雄不是偶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若干年来一直在持续发生的价值观塌陷的延续。在他们眼中,血肉之躯不可能面对枪林弹雨;在他们眼中,个体的生命永远重于一切;在他们眼中,“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殊不知,这样的假设是建立在“非主流”道德土壤之上,这样的论断是建立在没有奉献精神、人性自私思维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质疑,更是建立在以己度人的伦理基础之上的。作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事件的亲历者,李继德重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更复盘了自己的战友黄继光的英勇无畏、甘愿奉献精神。

热血洒异域,铁血铸忠魂。63年来,这位沉默的老兵从来没有居功自傲,他没有因为功劳簿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愤懑,也没有凭借身上的6个弹孔,向政府提条件要待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就是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在这位老兵身上的体现,这是淄博人的淳朴使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体现。

那年的一个约定,李继德背负了63年,如今年迈的老人兑现了他对黄继光的承诺。在放下沉重心理包袱的同时,他又一次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勇敢背上为黄继光正名的时代重任。或许他并不知道这条路有多么艰辛,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到,在李继德老人站出来的同时,总会有来自不同阴暗角落的唇枪舌剑瞄准这位年迈的老人。

老人选择了勇敢,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他是黄继光事迹幸存者,但是他绝不会孤单,作为老人的同行者,我们有责任与他并肩前行。“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了英雄不知道珍惜英雄的民族则是可悲的。”这是邱吉尔的名言。我们想说的是,活着的人,有责任让英雄“不死”。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我们寻访英雄足迹不会停歇。我们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拯救塌陷价值观的参天柱石,而我们则是这块柱石上的一块块石砾,虽然不起眼,但是却必不可少。

摘要: 四川中江县。不顾劳累,李继德特意要求先去黄继光纪念馆“看看”老战友。老人轻抚黄继光侄子黄拥军的脸颊说,“好孩子,见到你,我63年的心愿也就完成了。”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4月26日,在宾馆吃早餐时,游客们听说李继德是黄继光的战友,纷纷跟老人合影留念。

4月26日,记者一行抵达中江县城时,已经临近傍晚。县城的主干道路,被命名为“继光大道”。进入城区后,时常可以看到“黄继光纪念馆”的旅游指示牌。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城,在这个县城中寻找黄继光纪念馆都不是件难事。

据中江县委外宣办的负责人肖开丰介绍,黄继光纪念馆是中江的标志性景点和标志性建筑。

由德阳市至中江县的路上,记者一直留意这座川北小城。车辆行驶在蜿蜒的盘山路上,可以看到远处山高林密,道路两侧有村民摆放着樱桃和杏在叫卖。在大山深处,村居散布其中,道路并不宽阔,黄继光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小山村。

据介绍,1952年黄继光牺牲后,为了纪念他,他的故乡改名继光村,所在乡更名继光乡,后又改为继光镇。该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8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6万。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油菜子、棉花,兼产生猪、蚕茧。该镇境内有黄继光故居和继光水库。27日,本报记者将深入了解这片热土,了解这片养育英雄的地方。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中江县政府官网上,有一个“英雄俊杰”专题,而黄继光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这个充满对英雄记忆和缅怀的城市里,黄继光就是这里的一个标志。除了继光大道,县城里还有继光实验小学、继光大桥等一个个充满标志意义的名字。

在中江县的一处公园中,记者看到了一篇石刻《中江赋》,在这篇赋中,洋洋洒洒介绍了中江的历史,其中对黄继光的事迹有如下介绍:凯歌传百代 英雄黄继光。

游人纷纷与老英雄合影

4月26日一早,记者与李继德老人一起在住宿的宾馆餐厅吃早餐。闲谈中,老人又聊起与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交往经历,这让邻桌几名陕西游客对老人的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

“黄继光?是小学课文中的那个黄继光吗?”邻桌一名就餐的女士突然问了记者一句。

“是啊,这位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他和黄继光当年就睡在一个被窝里。”记者说。

听到眼前的老人竟然是黄继光的战友,这名女士立刻激动起来。

原来,这名女士姓文,这两天与家人孩子一起到汉中的石门栈道游玩,当天与记者一行人入住同一宾馆,“做梦都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而且还是黄继光的战友,这可比我们去旅游更有意义。”

听说记者一行人要帮助李继德完成多年未竟的夙愿,文女士对老人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现在,像他(李继德)这样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越来越少了,为了一个63年前的约定,从山东奔波到四川,就是很多年轻人也做不到。”

离开之前,文女士希望能够让孩子们跟李继德老人合影。“孩子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这段历史必须让他们铭记。”文女士说道。

本版文/图 徐博 王兵

孙银峰 张亚军

3天1750公里的践诺之路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第一天:淄博到兰考

4月24日7:20许,李继德老人激动的心情就像长势喜人就要拔节的小麦,节节升高。

因为这一天,他等了63年。

高青出发,张店落脚,博山体检。李继德老人的践诺之路,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按照行程计划,李继德的孙女先陪同到泰安,再由他的大儿子李京林“接班护送”。

“你们使劲开车就行,不用管我!”

“我不累,使劲跑!”

……

一路上,李继德老人不停地嘱咐记者。

12:30许,我们一行到达泰安。李继德老人与家人见面甚是高兴,特别是老人见到重孙女。午饭后,尽管时间紧张,李继德的大儿子还是要求,让老人去孩子家坐一下。

15分钟后,在家人的搀扶下,李继德上车,14:50许,我们从泰安再次启程。

由于当天出发较晚,同时也为了老人的身体健康,一行人在18:30进入兰考县。“兰考是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地方,他是国家的好干部,也是我们淄博人的骄傲,这些我都知道。”老人不断念叨着。

第二天:兰考到汉中

4月25日7:50许,李继德老人践诺之旅第二天的行程由兰考开启。当天早些时候,许聿新博士给李继德检查身体后发现,老人的血压仍然有点高,上路之前,我们一行人先来到药店,为老人购置了部分对症药物,并让老人服下。

“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许聿新待老人服药后问道。得到的答案依然是:“没有,很好。”

从兰考出发进入连霍高速,老人看到了路边的小麦。绿油油的麦苗已经抽穗,风吹麦浪甚是好看。“这里的麦子这么早就抽穗,咱们那里比他们这要晚。”

而当汽车进入偃师附近时,老人又对高速路边的土质产生了兴趣。“你看这个土啊发白,这种土不行,不打庄稼,跟咱高青的土可没法比。”不难看出,老人是一个庄稼好把式,对于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李继德来说,这样的本事根本不算什么。

12:30,一行人在三门峡服务区就餐。李继德老人精神状态不错,吃下了满满一碗兰州拉面。简单休整后,我们再次上路,继续向目的地进发。而到了豫陕交界地的潼关收费站时,老人被眼前潼关的宏伟场景所折服,与大儿子李京林一起在收费站前合影留念。

过了潼关收费站就进入陕西境内,车辆在西安由连霍高速转入京昆高速,并且进入连绵不绝的秦岭山脉。

驶出秦岭山区后,车辆进入第二天的目的地汉中市,天上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18:50许,一行人来到汉中市区住了下来。

第三天:汉中到中江

4月26日7:30,记者一行人在入住的酒店餐厅吃早餐。邻桌的游客得知老人是黄继光的战友,纷纷与老人合影留念。老人的脸上有些倦色,从李京林口中得知,老人凌晨3:00就睡醒,再也没有睡着。

“可能有些不适应,最主要的是他心里装着事,睡不踏实。”李京林说。

为了让老人恢复下精神,我们决定推迟出行的时间,让李继德在酒店休息一会养养神,10:30才从酒店出发再次驶入京昆高速。

12:30,我们一行人进入中子服务区吃自助餐。与其他人相比,老人的餐盘中的饭菜吃得最干净,几乎没有剩菜。“那个时候在朝鲜,能吃的东西就是炒面,跟现在没法比,可不能浪费粮食。”老人一边用筷子夹着餐盘里的米粒,一边说着。

广元、绵阳,我们离着目的地德阳市中江县越来越近,老人的神色显得略微有些紧张,不停地从车窗向外张望。“我就是盼望着能早点到。”

17:00许,我们的车辆停在了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门前。这一刻,同样经过了63年。时间与空间仿佛在这一刻交织,“小李子”又与老大哥黄继光站在了一起。

今为黄继光父母扫墓

根据安排,4月27日一早,本报记者将陪同李继德老人到黄继光纪念馆敬献花篮,并参观纪念馆。随后赶往继光镇黄继光故居,这里有黄继光铜像,他小时候居住、生活的地方也全部复原。其次,到黄继光二嫂顾顺秀家中看望老人。记者了解到,顾顺秀已是90岁高龄,但她还是经常到黄继光故居前为游人讲述当年送黄继光参军的故事。

晚些时候,记者与李继德一行将在黄继光家人的陪同下为黄继光父母扫墓。下午回到黄继光纪念馆会议室进行座谈,届时李继德老人将带来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英雄牺牲的详细经过。

用我残生 去证明英雄不死

高青老兵李继德抵黄继光故乡 完成63年心愿

4月26日傍晚,黄继光纪念馆,仰望着黄继光烈士的雕像,李继德老人的表情十分凝重。

1951年1月,黄河岸边高青一个小村中,年仅16岁的李继德,满怀 一腔报国热血,隐瞒年龄毅然参军。在朝鲜战场上,这个机智过人、英勇善战的“小李子”成为黄继光的亲密战友和生死兄弟。在上甘岭战场上,两人立下了生死约定,如果一方能幸存,一定要去对方家中看看。

63年来,李继德始终不忘当时的承诺。

4月21日,本报记者寻访到了这位现年81岁的老英雄,并表示要帮助老人践诺圆梦,老人为此兴奋不已。24日早上,本报记者护送老人启程远赴四川黄继光家乡。

3天、2000公里的践诺之路。4月26日,李继德实现了63年的心愿。

站在黄继光的塑像前,老人又一次立下铮铮誓言:“我是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亲历者,有责任、有义务为黄继光证明,我的战友绝对不允许被抹黑。我也将用我的残生,去证明英雄永远不死!”

践行诺言 81岁老人赴黄继光老家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生死战友仍然健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4月21日,本报记者得知,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的李继德老人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更为难得的是,他与黄继光还是一个班的亲密战友,受到黄继光的颇多照顾,并亲眼目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勇壮举。

随后,本报记者火速赶到了该村。当天天气温润晴朗,李继德老人正在村中一处向阳的空地上看书。戴着老花镜,安静地坐在马扎上,手上捧着一本翻阅得有些破旧的《今古传奇》,李继德显得十分专注。

“你们来之前也没提前打招呼,我好给你们烧上水啊。”李继德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歉意,拉着记者的手就往家里走。虽然已是81岁高龄,老人脚步依然矫健,而且脊梁挺拔有力。

“他对我特别照顾,就跟亲兄弟一样的感情。”回忆起那段与黄继光朝夕相处的岁月,李继德口中时刻念叨着这句话。随后,老人以亲历者的身份,为记者讲述了上甘岭战役597.9高地争夺战的惨烈经过,详细描述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过程。

报道见报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老人还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一是他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二是想回老部队去看看,穿上军装再站一班岗。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帮老人完成这两个心愿。”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本报当即决定,为老人开启践诺之旅,让他了却夙愿。

4月22日,记者第二次来到李继德老人家中,把这一打算告诉了他,老人激动万分,“真的吗?你们能帮我去四川?那可真是太好了!”老人兴奋地手舞足蹈,一把脱下帽子,使劲捋了捋头上的白发,然后再把帽子戴上,双手绞在一起揉搓着,内心的兴奋无以言表。

为了确保此次行程万无一失,记者首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了了解。“我的身体结实着呢,一点问题都没有,坐车也不晕,你们放心就行。”老人生怕再出现其他情况,忙不迭地说道。“要不你们光带着我去坐车,干粮我自己带着就行。”老人朴实的一句话,惹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在初步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要求后,本报立刻与相关方面取得了联系,准备出发的相关事宜,争取尽快为老人圆梦。

4月23日,出发路线、行程、食宿、医疗等各方面环节一一落地敲定。

4月24日,李继德老人的践诺之行正式开启。

为了63年前的约定,老人几乎已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而我们也必须分秒必争,让他对黄继光许下的诺言早日实现。

面对质疑他要为英雄作证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每当这个名字被提及,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敬意。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战场硝烟渐行渐远之时,许多人却把英雄淡忘,甚至出现了质疑英雄的声音。“决不允许有人抹黑我的战友黄继光。”4月22日,李继德老人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听说有人抹黑他的亲密战友,老人感到非常气愤,并且情绪十分激动,“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色发红,呼吸急促。“给英雄人物抹黑,说这种话的人就不算是中国人。”李继德说。

他告诉记者,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抹黑黄继光,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虚构的,这让他气愤不已。他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也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很多战友在那场战争中牺牲了,但是他活了下来。虽然当年的“小李子”已经变成了暮年老人,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志愿军战士,曾是15军的一个兵。也不会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以及这支光荣之师。

“我既然活了下来,就要站出来为死去的战友正名。我有决心、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个真实的黄继光,还有千万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的真实经历。”

李继德说,当年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所在部队的每个志愿军战士手中都有一个茶缸,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所赠送,“茶缸上写着七个字,‘赠给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黄继光就是最可爱的人。他没有让阵地失去一寸,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这样的英雄怎么能被污蔑?”

“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过程,我亲眼看见。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脑子不糊涂,那些事早已刻在我的脑子里。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这绝对是给英雄抹黑,给我们部队抹黑。就算豁出这后半生,也要用我的亲身经历去给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做见证。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一个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李继德义正辞严地说。

生死约定63年前的诺言终于兑现

63年前,李继德和黄继光之间定下了生死约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诺言却一直没有实现,成为李继德老人的一块“心病”,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当年我们看完《普通一兵》的电影,他就开玩笑说,如果我死了,他就给我家写信。如果他牺牲了,我就去他家看看。”李继德也没想到,黄继光一语成谶,为了争夺597.9高地,黄继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在了枪眼前,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受伤复员回家的李继德并未忘记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然而,黄继光当初并没有给他留下详细的地址。李继德只是在双方闲谈中得知,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其他一无所知。“谁还好意思去问详细的地址啊,这不是咒人家嘛。”李继德提起此事,这样解释道。

之后的数年,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李继德想尽了各种办法寻找黄继光的亲人,给中江县政府写信,给国防部写信,给自己的老部队写信,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想领着我去四川找黄继光的家人。干粮都准备好了,后来在家人和亲戚的劝说下,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大儿子李京林对父亲的心愿尤其理解,小的时候,这段往事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之后,尽管实现诺言的道路已经非常渺茫,可是那个未竟的心愿,成为压在李继德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一直到了今天。“我真的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力也有限,年纪大了想出去找人更是困难。我真的想到黄继光的老家看看,去看看他的家人,哪怕到他家人的坟头上上坟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愧疚和自责让李继德老人始终耿耿于怀。对于这位八旬老人来说,实现诺言的渴望一经产生,每天都在他的心中成长,不断长大。

当这种渴望在4月26日终于变为现实,当他的诺言在与黄拥军见面后得以实现,一直以来深深隐藏于老人眼神中的焦虑不见了。诺言实现就如同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老人心中那把合上了63年的枷锁。

“我的诺言完成了!”李继德老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感觉一身轻松。本版文/图 徐博 王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