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这几个诸城人,共产党不应忘记

编者按:201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4岁生日,站在历史的节点回眸,多少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光辉事迹犹如璀璨的星光,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诸城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自古以来就有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压迫剥削、追求文明进步的光荣传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回眸中共诸城党史,选取6位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诸城籍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员、革命干部和先模人物以及影响较大的爱国民主人士,回顾他们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砥砺我们继承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几个诸城人,共产党不应忘记

王尽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尽美,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1898年出生在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尽美出生前父亲便与世长辞,家境贫困,他靠在地主家当陪读得到最初的启蒙。1912年,受辛亥革命影响,毅然剪掉自己的发辫,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成为诸城县城以西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王尽美很大的震动,1918年王尽美赴济南求学,顺利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北园分校,在“五四”运动期间率领同学们参加集会、游行,组织罢课,开展街头宣传活动,并回到诸城县城和老家枳沟,在各学校宣传发动,唤起民众,掀起革命热潮,有力地推动了“五四”运动在山东的开展。

1920年,王尽美与邓恩名、王象午等在济南成立“励新学会”,同时创办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王尽美和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一起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

此后,王尽美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更加紧张的斗争。1921年,王尽美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从此脱离学生生活,转而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1922年,王尽美成功地领导了京奉铁路、开滦五矿和秦皇岛码头工人罢工斗争;1923年,王尽美成功组织领导济南理发业工人罢工斗争等一系列工人运动;1924年,王尽美坚定执行党中央的方针路线,团结国共两党同志,广泛宣传发动,从而使国民会议运动在山东开展得有声有色;1925年元旦,在王尽美具体指导下,青州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这是山东最早成立的一个国民会议促成会。

王尽美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是革命界里的是诗人,倍受欢迎的“革命歌曲家”,曾作《肇在造化—赠友人》以表心迹,还曾利用《长江歌》的曲调填写新词,在群众中传唱,发挥自己的专长服务革命。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仍抱病致力于革命运动。1925年6月,病情加重,病危期间曾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医院逝世,年仅27岁,灵柩葬在北杏村。

王 辩:山东省第一位女团员、女共产党员

这几个诸城人,共产党不应忘记

前排左一位王辩

王辩,女,又名黄秀珍,字慧琴,1906年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之女。1920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受其父和王尽美等人的影响,王辩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1921年,王辩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学校里秘密成立读书会,组织同学有计划地学习革命理论。1923年,王辩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宣传工作,1924年秋转为共产党员,是山东省第一位女团员、女党员。

王辩是山东青年团组织和妇女团体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她积极参加并领导组织大规模的群众集会、示威游行,贴标语、喊口号、上街头演讲,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激昂慷慨的群众运动。1925年,王辩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同班。1927年回国后,国共分裂,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被捕入狱,历经两年半的审讯和监禁,她临危不惧,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直到1930年才被解救出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王辩和爱人赵志刚被迫转移到安东独立开辟工作,两人只靠组织给的50元钱维持盛会,生活异常困难,王辩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个人和家庭付出了沉重得代价。在东北期间,王辩先后生育过两个孩子,都因生活困难、缺医少药而染病夭折。王辩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党工作的意志,而且经常写信回家,引导弟妹们要为革命奉献青春。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辩和赵志刚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山东从事抗日工作,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王辩到沂南县组织通讯员写稿,和群众同吃同住,受到广大干群的尊敬和爱戴。

全国解放后,王辩先后在山东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年过花甲的王辩在“牛棚”中,她以对党的无限忠诚,顶住了残酷的轮番批斗,后被遣送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干校解散,才彻底平反回到北京。1987年4月11日,王辩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路友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1895年1月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路家道口村。自幼聪颖,沉默好学,敦厚老实。他1911年入诸城县高等小学堂读书,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路友于剪发示志,被“族人视为叛逆”;与同学组织“歃血团”、“敢死队”,积极响应革命。不久,诸城独立,又参加了保卫独立的战斗。

1915年,路友于到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结识同盟会成员,思想上受他们影响,十分关心国家前途。路友于在学校以文著称,与王统照、杨金城被誉为“诸城三杰”,文章皆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1923年,路友于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后,他热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路友于起早《北京国民大会宣言》(李大钊最后审阅),文笔犀利、言辞振聩,显示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据刘清扬回忆,当时北京市党部或人民团体的宣言,多出自路友于的手笔。他用锋利的笔,为宣传革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26年,大沽口事件后,路友于曾积极协助李大钊处理善后工作。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内部左派和右派斗争日益激烈,路友于倡议成立“中山主义大同盟”驳斥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论,坚持国共合作的立场,国民党内部曾有“路友于舌战群右”的说法。

1927年,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驻华使馆,逮捕了李大钊和路友于等10人。在敌人的监狱中、法庭上,路友于被作为要犯审讯,身心备受摧残,但他宁死不屈。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颁布屠杀令,李大钊和路友于最先登上绞刑架,英勇就义。路友于牺牲时,年仅32岁。

路友于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民主革命的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其颁布《烈士证明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将他编入英名录。198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旁,重新为路友于建立纪念碑,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为纪念碑撰写碑文,对他光荣战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曹芸卿:大义凛然的工人领袖

曹芸卿,1902年出生在诸城市郭家屯镇南戈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13年起,随教书的父亲读书。

1923年,曹芸卿到青岛英商经营的木器厂当会计,192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积极参加领导和组织青岛工人运动,是深受广大工人爱戴的工运领袖,因此也被资本家和反动派视为眼中钉。

1929年7月9日,在组织开展一次工人运动时,因坏人告密,被国民党逮捕,9月26日被枪杀于青岛,时年仅27岁。曹芸卿牺牲前大义凛然,坚强不屈,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

曹芸卿牺牲后,中共山东省委于1929年10月1日发布公告,悼念烈士,声讨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革命领导人的罪行,公告说:“曹芸卿同志是青岛市委委员,地方工人干部,全青岛工人的领袖。”

王统照:文艺老战士 党的好朋友

王统照,字剑三,化名王恂如,笔名剑先、容庐、鸿蒙等,1897年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王统照5岁入私塾,7岁丧父,其母刚毅而富有才气,对他影响很大。1913年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当年试写长篇小说《剑花痕》。后曾投函《新青年》杂志,编者予以刊发并加了按语。

1918年夏,王统照考取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广泛接触其他国家的文学名著,渐渐滋长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五四”运动时,他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不久,他同进步青年创办《曙光》月刊,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

王统照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倾泻到作品中,强烈地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一定得影响。“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忧心忡忡,决心以战斗之笔唤起民众,拯救国家,实地考察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1935年,王统照与老舍、臧克家等创办《避暑录话》周刊,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同年10月,华北告急,王统照在上海参加文艺界爱国救亡运动,与鲁迅、茅盾、巴金等联合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2月,王统照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青岛,曾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威武不屈,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并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创作抗日诗文。

1949年7月,王统照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1951年4月,王统照当选为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文联主席。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赠送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崔嵬:卓越的革命文艺活动家

崔嵬,原名崔景文,1912年10月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著名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革命文艺活动家。

崔嵬幼年家贫,12岁去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后入礼贤中学、青岛第十中学,皆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1931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编剧班,次年回青岛组织海鸥剧社,深入崂山渔村,宣传抗日。1935年赴上海参加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辅导女工、学生戏剧活动。1936年任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戏剧指导,赴绥远(今内蒙)抗日前线慰问,开启去抗日前线演出抗日戏剧的先声。

“七七”事变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集体创作。“八·一三”上海抗日开始,组织、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演出于南京、武汉、开封、西安和山西临汾地区。1938年初到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1939年夏,与鲁艺部分师生冲破敌人封锁,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1942年调任冀中火线剧社社长。1949年夏,随军南下武汉,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曲艺改进处处长、中南文艺学院院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南文化局长。1954年被借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主演电影《宋景诗》、《老兵新传》。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青春之歌》、《天山的红花》等,并主演《红旗谱》。

党和人民给予这位在戏剧创作和电影导演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以崇高的荣誉,1960年曾随周恩来率领的文化代表团访问日本,其主演、导演的作品和塑造的角色多次获奖,并曾被评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崔嵬蒙受不白之冤,被非法关押,后经周总理过问才得以释放。1977年带病坚持完成了电影剧本《风雨历程》的创作和拍摄。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病逝,享年67岁。

(相关资料由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诸城信息港整理)

-----------------------------------------------------------

◆搜号码:zcinfo或搜公众号“诸城信息港” 加入官方微信平台了解更多资讯

◆新闻提供:21655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