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如何让“僵尸肉”远离我们的餐桌

“僵尸肉”的消息在今年6月底被公布出来后,立马引起社会各界惊叹与热议。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超过30亿元,其中包括冻鸡翅、冻牛肉等副产品10余万吨,甚至有超过四十年的陈年“僵尸肉”,它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僵尸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更令人担忧的是,“僵尸肉”还面临肉龄检测难,无法判断出实际存放年限。

去年9月,广西防城海关缉私分局联合防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集中销毁1000余吨涉嫌走私的冻品,案值约1000万元,销毁的涉嫌走私冻品包括鸡爪、鸡肾、牛肉、牛肚、猪脚等。没想到,时隔一年,“僵尸肉”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

“僵尸肉”缘何愈演愈烈?其重要原因就是违法犯罪分子追逐高额利润,而当前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打击力度还不够大,导致违法犯罪成本较低。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僵尸肉”大摇大摆地在市场上销售,主要在于国内的市场监管不力,一些公职人员存在严重的渎职和失职行为。有些没有相关检验标志的问题食品却公然销售,有些则可能勾结检验人员随意盖章并销售,还有些则可能是检验人员马虎了事,没有认真检测就盖章放行。

“僵尸肉”由于冷冻时间过长,有的甚至是“二战”期间国外的战争储备物资,安全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杜绝“僵尸肉”已迫在眉睫,但最重要的是要严厉打击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分子,严惩渎职、失职的公职人员,堵塞法律漏洞,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同时,相关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只有如此,“僵尸肉”才能远离我们的餐桌。

编辑:zzb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