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新知丨“闯红灯,戴绿帽”,此招为何不灵?

新闻事件:

“中国式过马路”一直都是困扰交警的一项问题,指的是在过马路时,行人齐集一群人一起闯红灯。自古以来“法不责众”的传统也给这“中国式过马路”开了一条小路。但是,近日在深圳街头,闯红灯的人被要求穿绿马甲戴上绿帽子对行人进行规劝,协调维护交通秩序。虽然官方回复绿帽仅仅是与同色的绿马甲搭配,但是此举还是迅速引起热议,市民网友看法不一。有记者发起了网络调查,在534名网友的回复中,其中有180人选泽“大热天戴绿帽可不光彩,宁愿掏钱认罚”,占投票总数的33%,而选择接受绿帽的仅有47人,占8%。但是,有超过300名网友表示会慎重考虑闯红灯这种行为。依此看来,虽然被称为“奇葩”的惩罚行为,但是对于闯红灯行为还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统一着装可能是出于对受罚者的人身安全着想,除此之外,其在心理上还能起到哪些作用?又是什么深层原因让这一措施没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

新知丨“闯红灯,戴绿帽”,此招为何不灵?

心理解读:

去个性化,让个体更遵守群体规则

让闯红灯的人穿上绿马甲,戴上绿帽子,这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角色转化的过程——从交通秩序的破坏者到交通秩序的维护者。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让他们尽快的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化,做出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行为。去个性化的经典实验就是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的监狱实验,让被试分别穿上狱卒和罪犯的服装并编号,来扮演狱卒和罪犯。实验中,他们很快就能进入自己的身份角色,并且做出他们认为的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行为。Reicher,Spears和Postures(1995)从社会认同和社会分类的观点出发,指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并非丧失自我,而是因为人们的自我从个人认同水平转移到社会认同水平,从而表现出更多地遵守群体规则的行为。

色彩与心理反应的巧妙利用

在酷热的街头,站着不动都能出一身汗,被处罚的人内心肯定是极度暴躁的。然而,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烈日下的一抹鲜绿似乎能给人带来一丝凉意。对于色彩的研究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在设计等其他的领域也有。朱慧等曾对于色彩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者让被试观看不同颜色的彩纸,然后记录他们的皮电,脑电波,呼吸强度以及脉搏,结果发现,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不一样的生理反应,不同的生理指标反应连接的是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也说明了色彩跟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张强等研究指出,绿色具有帮助消化和镇静,促进身体平衡的功能,对好动者和身心受压者极有益,自然的绿色对于克服晕厥疲劳和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既然着装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多大的负面效果,为什么这一行为却没能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呢?

认知融合:都是“绿帽子”惹的祸

话已至此,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绿帽子”上了。“绿帽子”一词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涵义,指的是妻子出轨而丈夫一直被蒙在鼓里。自古以来,在中国男人们眼中,“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是不共戴天的两件大事,照此看来,这绿帽真的是不能戴。其实这也是进化心理学家所说的两性冲突而带来的一种应对策略。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穷极一生甚至整个进化过程都是为了实现“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个目标,而男性在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男性不能绝对确定配偶所生的孩子是他的,那样的话他不仅带上了绿帽子,还要花费所有的资源、精力去照顾别人的孩子。而且他们的名誉和地位都会受损,严重削弱他们对其他女性的吸引能力。由此他们会产生性嫉妒,而性嫉妒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会促使男性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适应性问题,其中一条就是男性对伴侣可能发生背叛的环境十分敏感,从而提高警惕,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说到戴绿帽子就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然而,“绿帽子”只是在国内不能戴,外国人没有这一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语言背景环境。在中国古代,把绿色作为下等人,轻贱人的衣着颜色,再加上妻子出轨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侮辱男性尊严的代表物。

实际上,新闻中人们对闯红灯戴绿帽反应强烈,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融合,人们把绿色的帽子当成了“妻子出轨”的代名词。认知的融合原本是为了让人类在建构的语言框架中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规则去获得新的知识。融合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能从融合中跳出来,不能自由地穿梭于具体的情境与言语之间。就如曾经被蛇咬过,再次见到蛇而产生害怕情绪并不是问题,但是听到蛇这个字眼就害怕,甚至于看到像蛇一样的绳子也会害怕就是问题。

当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给任何一方开脱,且不论支不支持穿绿衣戴绿帽,但闯红灯行为,终究不好。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新知丨“闯红灯,戴绿帽”,此招为何不灵?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