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退休职工牛传鹏 18年为居民义诊2万人次

牛传鹏退休18年为居民义诊2万人次 测量血压的登记表摞起来有30厘米厚

8月11日,家住第九社区紫波小区的中原油田退休职工牛传鹏,一大早就赶到邻居程良厚家中,询问程良厚的吃药情况。程良厚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看望程良厚就成了牛传鹏每天的“必修课”。不止是程良厚,被牛传鹏关心的居民还有很多。这位76岁的老医生,18年如一日,退休后坚持为居民义诊,为居民测量血压的登记表摞起来有30多厘米厚,为居民诊疗2万余人次,感动了社区很多老同志。

拒绝高薪聘请为居民义诊

牛传鹏说,之所以退休后还想为居民服务,全在于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感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已经10岁的牛传鹏才有机会上学。22岁时,他考上了当时的青岛医学院,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从上大学起,他就下定决心:“是党培养了我,我一辈子都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退休前,牛传鹏是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卫生所的内科医生,是单位的“先进专业户”。退休后,牛传鹏发挥余热,为居民义诊。有志愿者服务活动,牛传鹏就义务给大家量血压,给大家讲保健知识。不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时候,他就在家里或出门见患者,这些患者就是和他住在一个小区或曾在同一单位工作的老熟人。

家乡人得知他退休了,有诊所3次请他“出山”:“你光管看病,到时候给你分钱,比你退休金多着呢!”牛传鹏说:“党培养我上大学,退休后给人家看病还要钱?这叫啥事?”牛传鹏每次都是留家乡人在家吃顿饭,就婉言把他们“撵”走了。

自己有病不耽误给别人看病

牛传鹏刚退休不久,和他同住在紫波小区的王瑞通的老伴得了心跳过速的毛病。那时家里没电话,王瑞通老伴最开始几次犯病,无助的王瑞通便敲牛传鹏家的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王瑞通一敲门,牛传鹏就赶紧出诊。直到后来王瑞通有了经验,把药备在身边,这样的情况才减少。

2009年7月的一天中午,饭刚端上桌,牛传鹏就被通知程良厚血压突然升高、心跳加速。牛传鹏赶紧到程良厚家,一看程良厚病情严重,立即帮忙把他送到市油田总医院急诊室。直到程良厚的病情稳定了,牛传鹏才回家吃饭。

有位居民问他:“你自己有心脏病,别人一生病,你还跑得那么快?”牛传鹏说:“我的病是病,别人的病不是病?如果不去救人,要我这当医生的干啥?”

为居民省下每一分钱

在义诊过程中,每次为居民测量的血压值,牛传鹏都会记录下来,这样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一旦发现病人血压高、心跳过快的症状一直持续,他就会为病人找到最适合、最省钱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找到牛传鹏,说自己高血压一直在吃药,可最近感觉心里总是憋得慌,不知是啥问题。牛传鹏给她测量了血压和脉搏,发现她不仅血压高,还心律不齐。牛传鹏告诉她换一种药,并告知她市面上这个药有两种,一种吃得时间短,价格又贵;一种吃得时间长,价格还便宜。两种药效果是一样的。“你先吃上三天,效果不好的话,再来找我。”牛传鹏说。后来,老太太又找到牛传鹏,告诉他自己再不心慌了。牛传鹏给她测量了血压和脉搏,数值上显示她病情有所好转。

居民找他看病,他通常会建议大家将吃的贵药换成便宜药。对此,有人不理解地问:“别人吃的药贵,你为啥总让人家换便宜的?”“同样疗效的药,你为啥要吃贵的?”牛传鹏反问道。

在牛传鹏登记的30多厘米厚的登记表中,除了一些老熟人,剩下的他都记不住名字。可每当义诊时再见到他们,牛传鹏就能认出他们,还能找到之前为他们测量血压的记录,并对症下药。

18年服务2万人次

家住登峰小区的81岁的张广亮是牛传鹏的老朋友。老伴去世后,张广亮因脑出血导致偏瘫,只能在家里慢慢走走。每隔一段时间,牛传鹏就去张广亮家,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陪他聊聊天,说说开心事。去年,张广亮洗澡时摔伤了腿,牛传鹏怕躺在床上的张广亮寂寞,跑得更勤了。

70岁的王瑞通有哮喘病,还经常感冒。牛传鹏主动找王瑞通一起去锻炼身体。在牛传鹏的监督下,王瑞通把烟戒了。现在,王瑞通很少感冒,每天早晚4次去公园里溜达。

现在,牛传鹏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同志都自备血压计了,找他测量血压的老同志越来越少,牛传鹏便主动去老同志家里教他们如何使用血压计。在公园里、在菜市场、在社区街道上,只要看到了熟人,牛传鹏仍会问一句:“最近身体咋样?药吃得还行吧?”牛传鹏跟大家约定:“生活这么好,我们要好好活,要长寿。”

牛传鹏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每月的社区义诊活动依然雷打不动地参加。有患者需要他的时候,他还会第一时间赶到。退休18年来,他已经免费为居民服务2万人次。对于这样的生活,牛传鹏说:“我会坚持,直到我干不动为止。”⑧

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李凤莲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