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编制”的诱惑怎抵抗

“编制”的诱惑怎抵抗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一场灾难性的爆炸将工业城市天津推向了公众面前,同时映入人们视线的,还有一批“编外“消防员。

8月12日23时30分许,整座城市已进入了睡眠,就在此时,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火光冲天,现场升起蘑菇云,数十里外有震感。据媒体报道,事故发生时,最先进火场的是编制并不属于中国消防系统的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的三支队伍。天津港消防支队五大队是天津港六支“非公安消防编制”消防队之一,作为第一批消防队员赶赴火场,他们遭遇爆炸。据媒体报道,五大队出警25人,2人确认死亡,其余23人至今失联。这也是唯一一支至今没有人活着回来的消防队。

英雄没有编外

遭遇如此大型的爆炸,却先安排编外消防员进行抢险任务,这一现象聚集了公众的目光。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宣传处副处长说法,首先,当时这是他们管辖的区域。其次,是先发生火灾后是爆炸,当时的情况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谁知后来却发生巨大规模的爆炸。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消防力量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公安现役消防部队,企业专职消防员,志愿消防队。其中公安现役消防队属国家兵役编制,薪酬享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地方政府专职消防员受公安部管理,但由政府投资组建,少数为事业编制,多数为劳动合同制。他们的薪酬各地不同,一般构成为基本工资、工作津贴、作训补助、生活补贴、绩效津贴和特岗补贴;企业专职消防员主要由企业组建,属企业雇员,签劳动合同。由于是编外人员,他们的薪酬根据公司规定发放。还有一种编外人员则是志愿消防队,以自愿人员为主,且不得收取报酬。

在天津爆炸事件中,最先到达现场的天津港公安局的3个消防支队则为派遣合同工,大部分不在天津市消防总队编制内,属企业员工,薪水由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发放。

在知识、体力和技能上,编外消防员与公安系统消防员“有所不同”,然而面对突发险情,他们仍旧冲在第一线。截止8月19日上午9点,天津爆炸遇难者人数为114人,确认身份101人,公安消防人员19人,天津港消防人员34人,警察7人,其他41人;未确认身份13人。失联累计65人,公安消防人员5人,天津港消防人员44人,民警4人,其他12人。住院治疗674人,危重症19人,重症37人;累计出院108人。

“牺牲的现役和非现役的消防人员履行同样的职责,也应一视同仁对待,让他们得到同样的抚恤和荣誉。”李克强总理如是说道。天津市长黄兴国也表示,“事故处置结束以后,我会建议选择在事故发生地建一个公园,立碑咏志,让人们永远地怀念这些英雄。”

那些逆火而行的消防员生命已逝,此时再谈“编内”、“编外”已有些悲凉。因为,是英雄本就不该分编内编外。然而,纵观中国千千万万条鲜活的生命,他们的人生却正被“编内、编外”一字之差所改写。

编内编外之争

想冲进“体制内”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大多数。

2013年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此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有名叫做王洋的研究生表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汪洋的话语透着极度不甘,却又格外坚定。此前,他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在参加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考试而没有通过后,他甩下了这句话。

研究生为何也对环卫系统趋之若鹜?原来,若顺利进入该系统,那么新进人员将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的外地人员可落户哈尔滨市城区。不仅如此,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将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这于众多报名者而言是更大的诱惑。

不禁感叹,编制的魔力不容小觑。所谓编制,其实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在编制管理中,通常按公共部门的不同性质又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事业单位属于事业编制序列。在我国,人员编制管理在公共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关系极为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进了“编制”就等同于进了保险箱,户口、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都不在话下。

编制内的人活得滋润,编制外的人则有苦说不出。比如,“编外”人员无法享受与“编内”人员同等的保障和待遇。编内编外人员同岗不同酬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差别达到了1倍甚至数倍,此外内部职工福利待遇也有差异。并且在合同签订方面,“编外” 人员合同签订极不规范,甚至不予签订合同,给规范用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带来很大困难。

有人调侃,“编内”与“编外”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一种新的身份标志,“编内”人员意味着进入保险箱,“编外”人员则意味着临时和流动。于是,老一辈的人待在编制中不肯出来,年轻人则挤破了头,往体制里钻。

打破玻璃门

与改革开放后体制内人员纷纷“下海”的趋势相反,如今公众对体制内职位的热衷,也将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个人发展而言,一昧追求“体制内”,可以说是变相放弃卓越的机会。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期间学到的本领和知识,却运用到环卫工作等,实在可惜。并不是说环卫工作不好,只是术业有专攻,原本学到的知识,可以拿去做更高级的事,做对自身和国家更有意义的事,为何要抛开而去研究笤帚是向内旋转还是向外旋转呢?

时评家夏余才直言,归根结底,这也怨不得广大莘莘学子。作为个体的人,都是“自私”的。在过去,我们排斥自私提倡“无私”,实则其结果是更好的印证了“无私”的不存在。“自私”恰是人类的本性,而“自私”并不可耻,“自私”也并不意味着“损人”。只有人人都“自私”的过上了好日子,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真正健康的。反之,你就只能为了某种人为设置的东西去拼命。比如编制,就算是死,很多人也要死在编制里。这和古时的范进,又有何区别呢?没有任何区别。或许,唯一的区别就是名称的不同。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亚维利曾有这样一段论述,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他甚至说,“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在编制成为紧俏商品的语境下,无数心怀理想的人们正转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情户、关系户等违规超编进人现象时有发生,事业单位编制甚至成为某些公权力掌握者权力寻租、违规用人的腐败温床。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的严重滞后,也引发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改革。自1992年全国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到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直击事业单位改革最核心问题——省部级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去行政化”,事业单位改革喊了近20年,也终于动了真章。

“这些年,中央在倡导事业单位改革,其中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就会出现收入和隐性福利上的巨大差别,能够搭上体制,成为事业单位的‘老人’,反映出体制惰性对年轻人的影响,而这种体制惰性则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惰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道。

说到底,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其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也许编制内、编制外从不是重点,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对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那时候你会明白,不仅英雄不分编外,每个人也都如此。

订阅:微信号cien_offical (或查找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cien2015@163.com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