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任云肖:防止个人信息泄漏还需“标本兼治”

除了应届高考生姓名,还有考生所在学校、班级以及手机号码……种种迹象表明,包括西安、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在内的数万名考生联系方式被泄露。(8月25日华商报)

在当今社会,隐私泄漏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什么5200万人社保信息泄漏、2000万开房数据泄漏等等,人们感到很担忧,但也无可奈何,“孩子刚生完,卖奶粉的就上门;新车没开到家,推销保险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刚想着卖房子,中介的电话就一拨接一拨……”这是消费者们无奈的调侃。但越来越猖狂的信息泄漏,连严密的高考系统都“攻克”了,那这么多年监管部门都去哪了?为什么只见信息泄漏,不见有人受到处罚呢?

高考个人信息是考生的个人隐私,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泄漏个号码那还好说,但如果因此有人利用这些隐私进行冒名顶替,或者考生获得错误信息填错志愿,那坑害的可是考生一辈子,更是对考生这么多年寒窗苦读的亵渎。因此,对于泄漏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人人喊打,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必须打好“补丁”,防止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再次发生。

无论是黑客攻击还是有“内鬼”,个人信息的泄漏都和利益脱不了干系,再加上查处起来较为困难、相关法律处罚力度不够、以及信息泄漏后的追责总是轻描淡写,最终使得信息泄漏变成了人尽皆知商品交易。另外,由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社会上一些司空见惯的做法也导致个人信息泄漏,诸如商家的调查问卷,登记会员填写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等等,都是个人信息泄漏的因由。

但反观国外发达国家,对信息保护非常重视,例如在欧盟,民众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删除有关他们的个人数据,同时阻止那些个人数据的进一步传播;在日本,也是一个个人信息保护得很好,堪称“加密了”的国家。以教育领域来说,凡涉及学生入学成绩、考试成绩、奖学金资料、处分记录、学生家庭联系方式等的资料,发送时均采取加密方式。不仅电子信函如此,各种会议资料涉及许多人名,也要利用纸张粉碎机频繁销毁会议资料。而相比之下,在我国不要说严厉的监管制度了,就连这种强烈的保护意识都很缺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保护每一个人的个人信息不受侵害,需要整个社会提升信息保护意识,但扎紧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除了民众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与能力外,更要“标本兼治”。首先,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自身内部监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威胁信息安全的隐患,防止“内鬼”出现;其次,完善法律制度,明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义务与责任,如果信息一旦泄漏,相关责任人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罚;最后,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威慑力,提高信息泄漏处罚成本,让人们不敢触犯。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