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建设大山深处美丽乡村-澧县石板村扶贫记

建设大山深处美丽乡村-澧县石板村扶贫记

澧县石板村—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建设大山深处美丽乡村-澧县石板村扶贫记

今年76岁的皮秋菊是村里的一位老人,每年帮忙采摘茶叶,收入过万元。

建设大山深处美丽乡村-澧县石板村扶贫记

村里确立了以村企项目带头人王建华充分整合资源,带动百姓致富的思路。图为王建华创办的生态超市。

红网常德站9月6日讯(记者 黄刚 实习生 胡淦梅 通讯员 牟杰智) 充分整合现有资金,确定村企项目带头人,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以建设“大山深处最美乡村”为主旋律,在澧县石板村贫困山区唱响了一曲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合唱。

“三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几年才能到县城里去一趟。现在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水泥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出门就有车坐,家里每年还有几万块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刚刚进村,家门口的王石新开心的告诉记者。

说起几年前的情况,今年68岁的石老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三年前石板村还是土地贫瘠,水源耕地稀缺,粗放的耕作模式使得村民收成惨淡粮食难自保,而且多居住在山坳或半山腰,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交通非常不方便,村民出行困难,连唯一的致富路—农产品外销也被阻截,村民缺乏劳动积极性,茶叶占地面积广,可是落后的技术导致村民收益颇微,村里头的养猪户分散经营,环境污染严重,没有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专业技术指导,让石板村村民脱贫之路困难重重。

心通了,路也就长了。

“我们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之后,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召开群众和党员大会,和群众一起,疏通心里障碍。争取群众支持,积极参与。”石板村第一支部书记、常德市科技局副局长胡军告诉记者。

在扶贫脱困奔小康的道路上,群众中迸出的“要我干为我要干”的热情,在石板山村家家户户建设美好家园和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让人感怀至深。截止目前,全村已经硬化公路21公里,修建了三座便民桥,计划将再硬化公路4公里,便民桥4座,安全饮水工程也完成了一项,10口堰塘已完成清淤扩容,沟渠机埠得到修葺完善。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生活都很单调,天一黑,门就关了,每家每户的卫生情况也基本上是脏乱差,扶贫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现在大家都有了稳定收入,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甚至村子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广场舞队。” 看着家家户户美丽干净的庭院,已经退休的老党员村支书王石新深有感触。

注重”造血”功能,让村子活起来。

驻村工作不好做,驻村干部不好当。对此,石板村第一支部书记胡军深有体会。由于石板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大山深处,人员稀少,村子基础设施基本为零。怎么办?光靠政府补贴是不够的,于是,他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月就发动村民自筹了10万余元用于平整路面。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结合石板村实际情况,胡军考虑的更多,“我们在这里只是为这个村子找到自己的路子,让他自己能够活起来才是我们的目的。”为了搞活经济,村里由致富能手带头,常德市科技局给与技术指导,推广实施“猪—沼—茶”生态农业示范科技项目,形成资源循环利用,解决污染问题。

石板村的茶叶养殖有一定的基础,太青茶历史悠久,生猪养殖和茶叶种植成立专业合作社,兴建沼气池,猪粪进沼池,沼液作茶园有机肥,进行统一管理;“我们养殖户有一定的周转资金,有动力扩种不同的农作物,种茶叶的每亩上头都会给200元的奖励补助,何乐而不为。”村里养殖户对上头普惠政策很感激。村里头专门请市里科技特派员,文理学院师生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让村民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改良品种。

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王建华领办起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猪—沼—茶”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推广,通过土地流转,新发展有机茶种植面积200亩;市科技局发挥科技扶贫的优势,开展科技项目支持,由养殖户根据自身需要申请,每户可得到1000至5000元的“养殖周转金”,全村23个农户发展养猪产业,户均年饲养母猪3头以上,出栏商品瘦肉猪40头以上;邀请市级科技特派员和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到点村,集中讲课培训、上门技术指导,以及展开远程网络咨询,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全村养殖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们利用村子里的资源优势,借助我自己建立的公司平台,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村民只要肯干事,我们上门服务,提供技术,产品我们自己上门收购,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华告诉记者,他说,为了更好发展,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借助网络发展生态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