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在经历一场强降雨后,很多城市小区住房变身“海景房”,开车就像“游艇”,市民们在城市“浪漫看海”,内涝问题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困境,增城也不例外。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放水,成为政府和市民们的良好愿景。

城市内涝何时停?

在经历一场强降雨后,很多城市小区住房变身“海景房”,开车就像“游艇”,市民们在城市“浪漫看海”,内涝问题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困境。增城也不例外。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增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820毫米左右,但降雨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4-9月份。每年的5、6月份是增城多暴雨的季节,受潮湿气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影响,时常形成持续性的强降水天气,俗称“龙舟雨”;而到了7、8月份受台风影响,多台风雨。持续的大雨、暴雨经常我们让陷入一片汪洋中。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暴雨让新塘交通瘫痪)

2010年6月,持续的暴雨让广东增城新塘镇的一条公路变成一片汪洋,交通出现大范围瘫痪,连前去拍摄的记者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公交车在派潭大道上冲浪)

2014年5月,百年一遇的暴雨更是让我们北部的派潭等镇街带来巨大的水灾;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河道”上的“船”)

2015年5月的降雨强度不那么大,但仅半天时间也让荔兴路、莲园路、西城路、荔城二小、广汕路增城广场至增城宾馆段、新塘107国道太平洋段等多条街道变成“河道"”。

“水浸街”问题成为困扰我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难题。

虽然说城市内涝的最主要原因是降雨,但产生内涝这一问题也暴露出了我们快速发展的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不足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城市内涝是一个系统问题,目前来说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一是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不足。目前城市排水体系的普遍采用1-3年重现期的排水标准,而且由于开发较早,对排水要求估计不足,这也就导致城市将来发展时排水能力不足。

二是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近几年,我区城市发展迅速,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居民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使得地面的渗水能力减弱,雨水的汇集速度加快,使我区城市排水系统出现“超载”,而相关经费不足又使得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城市排水系统能力难免不足。

三是雨水、污水合流以及排水、排洪体系不同步。目前我区排水系统基本采用合流制,不仅容易导致污染问题,也导致雨水排水不畅;此外,由于排水、排洪体系的不同步,使得涨水时排水口被河道水位淹没,发生顶托现象,导致排水不畅等。

如何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告别城市看海呢?

这就需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知多少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图解“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统筹结合的原则以及“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控制体系原则,让城市学会“深呼吸”,使之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消除“下雨看海”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雨水利用和地下水补充等问题。

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根据指南要求,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年径流总量必须控制在60%-85%,即我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一年内由地面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15%-40%。那么又该如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呢?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实际就是做好“渗、蓄、滞、净、用、排”六个字的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容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通过路面、地面改用透水材料铺装,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这样既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通过微地形调节,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渗透池、人工湿地等,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利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惠存、下渗、过滤,然后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等技术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都要尽可能被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大量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混凝土搅拌等方面。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即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看增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为解决我区暴雨内涝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我区已将建设“海绵城市”纳入2016年增城区政府重点工作中。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我区就已经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最为典型的就是挂绿新城的规划建设;同时,通过“数字增城”建设,我区在规划建设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为我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信息化技术基础。

挂绿新城的规划建设实践

挂绿新城的建设利用是现有的挂绿湖与增塘水库,通过新运河引水释污,扩大水面率,使脏水变为净水,通过挂绿湖水系改善增城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完善现有防洪排涝格局,既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又实现了工程水利与环境水利、文化水利等的完美结合,使增城变为湖光山色、清水绿岸、人杰地灵的城市副中心,提升了增城的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是城水融合、水景合一、人水和谐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典范,也是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区。

重磅!增城将建设“海绵城市”,挂绿新城规划建设让我们告别“水浸街”!

挂绿湖水系工程建设示意图

挂绿湖水系则是在现有的部分低洼农田、湖泊、水库和水塘的基础上,通过高低排渠、人工运河引入增江河水,再通过人工运河将湖水排出至增江河、西福河,将水系形成一个与大自然有机循环的水生态系统。枯水期时,增塘水库保持正常水位6.0m,新开河与挂绿湖保持正常水位6.0m,新开河节制闸常开保证通航,通过开启石湖排洪闸控制过流5m3/s。丰水期时,打开新开河节制闸,保持两湖6.0m水位运行。当洪水来时,在石湖排洪闸与低排渠外江水位较低时,打开石湖排洪闸与高、低排渠闸门泄洪;当水位顶托时,关闭以上闸门,当水库水位升高至6.85m,打开增塘水库主坝泄洪闸控泄93.2m3/s,当水库水位继续升高至7.05m时,主坝泄洪闸控泄163.4m3/s,在罗岗节制闸下水位低于水库水位时,打开罗岗节制闸泄洪,有效的调蓄洪水,对于保障区域的排涝安全,提高排涝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增城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运河、排洪渠将增江、挂绿湖、增塘水库、西福河连为一体,不仅增强了挂绿湖雨洪调蓄的功能及备用水源的作用,水体中的植物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使挂绿湖成为应急清洁备用水源,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蓄”、“滞”、“净”作用。

(来源:增城日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